大学 SSCI排名
浏览量:808 回帖数:4
1楼
大学 SSCI排名:北清师遥遥领先,人民大学徒有其名,财经院校中上财外经贸大学领先
闲来检索中国各高校社科领域国际发表情况,2006年6月3日检索结果。
北京大学:505+101
(以peking univ 检索得505篇,以Beijing univ检索得299篇,但此299篇中包括其他一些高校如北航和北邮,因其名字前两个词是Beijing Univ, 其中101篇的邮政编码为100871)
北京师范大学 594
清华大学 185+14+8 (Tsing Hua185; Tsinghua得6,Qinghua得8,检索中已经抛除台湾清华大学的可能性)
浙江大学 149
复旦大学 135
南京大学 98
武汉大学 92
南开大学 73
吉林大学 51
人民大学 40
厦门大学 32
评论:北大当之无愧中国名校。北师大实力一流,其社科水平被现有其他排行榜低估。人民大学号称中国社科第一校,屡屡抱怨现有各种排行榜不公,低估了其社科地位,其实单单以社科评,其实力也名不符实。
主要财经院校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4
上海财经大学 24
江西财经大学 3
东北财经大学2
中南财经大学 2
西南财经大学 0
中央财经大学 0
评论: 财经院校毕竟学科狭窄一些,上财,外经贸大学领先,著名的中央财经大学是零蛋。
另外,台湾大学约1600,东京大学约6000,伦敦经济学院约14000,剑桥大学约28000,耶鲁大学约28000,哈佛大学约53000。
大学 SSCI排名:北清师遥遥领先,人民大学徒有其名,财经院校中上财外经贸大学领先
闲来检索中国各高校社科领域国际发表情况,2006年6月3日检索结果。
北京大学:505+101
(以peking univ 检索得505篇,以Beijing univ检索得299篇,但此299篇中包括其他一些高校如北航和北邮,因其名字前两个词是Beijing Univ, 其中101篇的邮政编码为100871)
北京师范大学 594
清华大学 185+14+8 (Tsing Hua185; Tsinghua得6,Qinghua得8,检索中已经抛除台湾清华大学的可能性)
浙江大学 149
复旦大学 135
南京大学 98
武汉大学 92
南开大学 73
吉林大学 51
人民大学 40
厦门大学 32
评论:北大当之无愧中国名校。北师大实力一流,其社科水平被现有其他排行榜低估。人民大学号称中国社科第一校,屡屡抱怨现有各种排行榜不公,低估了其社科地位,其实单单以社科评,其实力也名不符实。
主要财经院校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4
上海财经大学 24
江西财经大学 3
东北财经大学2
中南财经大学 2
西南财经大学 0
中央财经大学 0
评论: 财经院校毕竟学科狭窄一些,上财,外经贸大学领先,著名的中央财经大学是零蛋。
另外,台湾大学约1600,东京大学约6000,伦敦经济学院约14000,剑桥大学约28000,耶鲁大学约28000,哈佛大学约53000。
2012/3/23 23:18:01
3楼
http://www.guoxue.com/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3
如今,在我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中,SSCI已经成了最高学术水平的标志,一旦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学校便给以巨额的奖金。这种做法有一个动听的理由,叫做“与国际接轨”。
在S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真地就与国际接轨了吗?且让我们看一看什么是SSCI?它是否具有这种资格?
所谓S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所编制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期刊”(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缩写,共收录了1765种杂志。具体情况如下:
美国 1001
英国466
荷兰105
德国50
加拿大28
瑞士19
法国15
澳大利亚11
日本8
新西兰5
爱尔兰4 捷克 4墨西哥4挪威4南非4
俄罗斯3 巴西3 奥地利3 印度3 斯洛伐克3
丹麦2韩国2 西班牙2克罗地亚2
新加坡1 意大利1 瑞典1 阿根廷1 芬兰1 智利1 葡萄牙1 以色列1 台湾1 斯洛文尼亚1菲律宾1 比利时1 哥伦比亚1 土耳其1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索引根本就不具有国际性!它只是以美国为主、英国为次的英语世界的一份索引,其他语种的杂志则只是一个点缀而已。中国只有台湾省一份杂志入选,难道大陆就没有一份够格的刊物吗?我堂堂中华,泱泱大国,竟然连菲律宾和土耳其都不如?这如果不是出于偏见,就一定是出于无知。荷兰有105种入选,而德国只有50种,法国则仅有15种,难道德国、法国与荷兰之间的学术水准会有成倍甚至近10倍的差距吗?诺大的俄罗斯,只有区区3种入选,难道其他都不值一提?意大利只有一种《运动心理学》入选,其他方面的学术都不值得关注?这份索引显示出了选取者强烈的个人偏好,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偏见,何谈国际性!
这份索引所反映的只是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学术,视野是非常狭隘的。以这样一份不具备国际性的索引作为评判最高学术水平的标准,岂不荒唐!与之接轨,哪里是什么“与国际接轨”,只是与美国人接轨罢了;与之接轨,就是按照美国人的要求、标准来要求中国学术。一个人的意志不能为另一个人的意志所代表,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可是,上述做法岂不是要中国学者放弃自己的意志,要美国人成为自己意志的代表吗?岂不是要我们以美国人的狭隘眼光来看待学术、看待世界吗?那些要求我们要有爱国主义的人为什么在具体做事的时候总是显出一幅洋奴相呢?
一方面要求用外文发表文章,用外语讲课,另一方面还假惺惺地喊着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的口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连载体都没有了,传统文化怎么发展?向外国学习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不学习人家好的东西,而专门学习那些跟自己同胞过不去的东西呢?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尊重自己的传统,不热爱自己的语言。意大利的教授相当数量的人不懂英语,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语言,不屑于学英语;法国人甚至专门有一个纯洁祖国语言委员会,负责清除那些不伦不类的外来语,比如e-mail这个词在法语中就不允许使用,因为在法国人看来,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动听的语言,不容许别的语言来污染。都德的《最后一课》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在现今的中国有几个人对自己祖国的语言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确实还不够发达,但难道因此就说我们的语言也落后了吗?从来就没有什么优越语言,稍懂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不会忘记,在欧洲中世纪,现在“优越的”英语曾经是一种最“土”的语言。如果说一个普通老百姓有这种妄自菲薄的意识那也就罢了,可怕的是这种意识竟然出自一些决策机构,其对中国文化的伤害将是难以估量的!
这种做法鼓励科研人员用外文发表作品,理由是可以“扩大国际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所扩大的只是国内影响,甚至只是校内影响或系内影响,而非国际影响,知道他用外文发表文章的常常只是他的同事而已。原因很简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起码是美国学术界看来,中国没有真正的学术,所以没有值得收入索引的刊物。既然人家已经从总体上否定了中国学术,你即使用英文发表了文章也不会有几个外国人去读,去读这些英文文章的大多也是中国人,能谈得上什么国际影响呢?
http://www.guoxue.com/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3
如今,在我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中,SSCI已经成了最高学术水平的标志,一旦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学校便给以巨额的奖金。这种做法有一个动听的理由,叫做“与国际接轨”。
在S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真地就与国际接轨了吗?且让我们看一看什么是SSCI?它是否具有这种资格?
所谓S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所编制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期刊”(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缩写,共收录了1765种杂志。具体情况如下:
美国 1001
英国466
荷兰105
德国50
加拿大28
瑞士19
法国15
澳大利亚11
日本8
新西兰5
爱尔兰4 捷克 4墨西哥4挪威4南非4
俄罗斯3 巴西3 奥地利3 印度3 斯洛伐克3
丹麦2韩国2 西班牙2克罗地亚2
新加坡1 意大利1 瑞典1 阿根廷1 芬兰1 智利1 葡萄牙1 以色列1 台湾1 斯洛文尼亚1菲律宾1 比利时1 哥伦比亚1 土耳其1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索引根本就不具有国际性!它只是以美国为主、英国为次的英语世界的一份索引,其他语种的杂志则只是一个点缀而已。中国只有台湾省一份杂志入选,难道大陆就没有一份够格的刊物吗?我堂堂中华,泱泱大国,竟然连菲律宾和土耳其都不如?这如果不是出于偏见,就一定是出于无知。荷兰有105种入选,而德国只有50种,法国则仅有15种,难道德国、法国与荷兰之间的学术水准会有成倍甚至近10倍的差距吗?诺大的俄罗斯,只有区区3种入选,难道其他都不值一提?意大利只有一种《运动心理学》入选,其他方面的学术都不值得关注?这份索引显示出了选取者强烈的个人偏好,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偏见,何谈国际性!
这份索引所反映的只是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学术,视野是非常狭隘的。以这样一份不具备国际性的索引作为评判最高学术水平的标准,岂不荒唐!与之接轨,哪里是什么“与国际接轨”,只是与美国人接轨罢了;与之接轨,就是按照美国人的要求、标准来要求中国学术。一个人的意志不能为另一个人的意志所代表,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可是,上述做法岂不是要中国学者放弃自己的意志,要美国人成为自己意志的代表吗?岂不是要我们以美国人的狭隘眼光来看待学术、看待世界吗?那些要求我们要有爱国主义的人为什么在具体做事的时候总是显出一幅洋奴相呢?
一方面要求用外文发表文章,用外语讲课,另一方面还假惺惺地喊着尊重和发扬祖国传统的口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连载体都没有了,传统文化怎么发展?向外国学习无可厚非,但为什么不学习人家好的东西,而专门学习那些跟自己同胞过不去的东西呢?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不尊重自己的传统,不热爱自己的语言。意大利的教授相当数量的人不懂英语,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语言,不屑于学英语;法国人甚至专门有一个纯洁祖国语言委员会,负责清除那些不伦不类的外来语,比如e-mail这个词在法语中就不允许使用,因为在法国人看来,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动听的语言,不容许别的语言来污染。都德的《最后一课》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在现今的中国有几个人对自己祖国的语言有这样的感情呢?我们确实还不够发达,但难道因此就说我们的语言也落后了吗?从来就没有什么优越语言,稍懂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不会忘记,在欧洲中世纪,现在“优越的”英语曾经是一种最“土”的语言。如果说一个普通老百姓有这种妄自菲薄的意识那也就罢了,可怕的是这种意识竟然出自一些决策机构,其对中国文化的伤害将是难以估量的!
这种做法鼓励科研人员用外文发表作品,理由是可以“扩大国际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所扩大的只是国内影响,甚至只是校内影响或系内影响,而非国际影响,知道他用外文发表文章的常常只是他的同事而已。原因很简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起码是美国学术界看来,中国没有真正的学术,所以没有值得收入索引的刊物。既然人家已经从总体上否定了中国学术,你即使用英文发表了文章也不会有几个外国人去读,去读这些英文文章的大多也是中国人,能谈得上什么国际影响呢?
2012/3/23 23:18:01
4楼
从学术发展史来看,真正产生国际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先用母语写出,在母语文化圈内产生影响,然后才产生国际影响,从而被翻译成外文。而现在,许多学者用中文写的文章尚且让人难以卒读,却逼着他们去用蹩脚的外文发表文章,能够扩大出什么样的国际影响呢?
学术作品的影响力在于它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而这种做法却有着扼杀人的创造性的功用。因为,它极大地加重了学者的负担:学者们要努力学习外语,还要学会用外语写作——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负担尤其沉重,汉语与西语之间的差距太大了,要熟练地掌握一门西语是极其困难的事。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中国学者终于学会能够用外文写作的时候,他的创造性就已经耗尽了。其实,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用外文写作大多只具有技术性的意义,而不具有创造性,这样的工作是不应该让学者来做的。
再者,这个SSCI的学术水准也是值得怀疑的。美国的学术水平真有那么高,差不多能占到全世界的3/5? 我看,它所反映的实际上只是美国的经济实力,而不是学术实力,美国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由于其经济力量而得到了虚假的夸张。就我所熟悉的哲学领域来看,世界一流的哲学家多出在欧洲,而不是美国,美国有些一流哲学家也是从欧洲去的。而我们对于美国学术的判断显然是受到了这种虚假夸张的影响,从而把SSCI作为最高水准的学术刊物。
论文与发表它的刊物之间并不存在等号,一流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不一定是一流的。论文的发表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作者的知名度,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有知名度的人写出的论文却不一定有水平。英国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在投稿时忘了写上他的名字,结果“编委会把这篇文章当作某个没有水平的家伙的文章‘退了回来’。但当他们弄清了作者是谁以后,这篇文章马上变成有水平了。”1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审稿人的理论偏好也会影响到对论文的评价。另外,研究表明:“在编辑工作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可靠性。”2这就不能保证一流的杂志一定会发表出一流的论文。
至于论文的学术质量,还要看其本身的学术水平,而不能仅看登载它的杂志。索引中的杂志引用率较高,但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引用率的高低是变化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当时的热点问题、名学者的论文等引用率一般会高一些,反之则低。而引用率低,也不能说明它的学术水平就一定低,而只是在概率上如此,有些论文由于其超出了同时代人的理解力,引用率也会很低,甚至无人引用,比如孟德尔的遗传学论文在发表35年之后才为科学界发现。同时,引用率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论文的质量,而不是取决于杂志,质量差的论文即使发表在一流杂志上,引用率也不会高。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特别是那些开创性的论文,并没有发表在外国,而是发表在自己国家的杂志上,而且并非都发表在最有名的杂志上3,照样有国际影响。罗巴切夫斯基创立的非欧几何发表在喀山大学学报上,这个学报并不有名4;阿贝尔的论文发表在当时并无多少影响的《纯粹和应用数学杂志》上,但他提出的问题“够数学家们忙上五百年。”5这本不怎么有名的杂志后来因此而变得很有名了,是阿贝尔的论文提升了杂志的知名度。
凡此种种都说明,把杂志分成三六九等,以此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索引本来是一种工具,不是衡量学术的根本标志,也不能作为衡量学术的标准,而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某大学某系在学校实行杂志分级制和奖励制度的第一年,只有20多篇论文发表在学校指定的杂志上,因为那时人们不知道哪些杂志“算成果”;可是到了第二年,就达到了100多篇!难道说这个系在一年的时间里,其学术水平就提高了5倍?恐怕提升得也太快了。某些学校竟相采取这种方法来鼓励教师在指定杂志上发表论文,可能与某些行政机构对学校的排名方法有关,这个方法就是每年从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杂志中抽取各个学校发表论文的数量,这就怂恿了学校去迎合这一做法。而这一方法的局限性是不难发现的:它只注重了数量,而没有考虑质量;其次,所选的杂志固定或相对固定,使统计结果失去了客观性。真正科学的方法应当是以所有期刊为对象随机抽查,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才有可能接近实际状况。
从学术期刊分级奖励制度到对SSCI的过度重视,近几年来的种种改革都暴露出了以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术的弊端。学术研究需要的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也无论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而上述做法却给学者们加上了越来越多的束缚。改革者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初衷是好的,他们急切地希望赶上国际水平。但问题在于学术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也决不是靠多发表几篇论文就可以得到提升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只有在相当长时期的稳定而宽松的环境中这种积累才有可能。因此,如果真地要提升我们的学术水准,就应该想方设法去创造这种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环境。如果急于求成,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我怀疑,那些为了保住饭碗而被迫限期写出的论文是否会具有最高水平?这种方法所催生出来的恐怕多是学术垃圾,而不是什么高质量的论文。
2003年8月27日
注释:
1 W·布劳德、N·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第109页,朱进宁、方玉珍译,科学出版社,1988。
2 W·布劳德、N·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第110页,朱进宁、方玉珍译,科学出版社,1988。
3 参阅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7。
4 解恩泽主编:《科学蒙难集》,第26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解恩泽主编:《科学蒙难集》,第36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从学术发展史来看,真正产生国际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先用母语写出,在母语文化圈内产生影响,然后才产生国际影响,从而被翻译成外文。而现在,许多学者用中文写的文章尚且让人难以卒读,却逼着他们去用蹩脚的外文发表文章,能够扩大出什么样的国际影响呢?
学术作品的影响力在于它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而这种做法却有着扼杀人的创造性的功用。因为,它极大地加重了学者的负担:学者们要努力学习外语,还要学会用外语写作——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负担尤其沉重,汉语与西语之间的差距太大了,要熟练地掌握一门西语是极其困难的事。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中国学者终于学会能够用外文写作的时候,他的创造性就已经耗尽了。其实,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用外文写作大多只具有技术性的意义,而不具有创造性,这样的工作是不应该让学者来做的。
再者,这个SSCI的学术水准也是值得怀疑的。美国的学术水平真有那么高,差不多能占到全世界的3/5? 我看,它所反映的实际上只是美国的经济实力,而不是学术实力,美国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由于其经济力量而得到了虚假的夸张。就我所熟悉的哲学领域来看,世界一流的哲学家多出在欧洲,而不是美国,美国有些一流哲学家也是从欧洲去的。而我们对于美国学术的判断显然是受到了这种虚假夸张的影响,从而把SSCI作为最高水准的学术刊物。
论文与发表它的刊物之间并不存在等号,一流的杂志所发表的文章不一定是一流的。论文的发表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作者的知名度,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有知名度的人写出的论文却不一定有水平。英国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在投稿时忘了写上他的名字,结果“编委会把这篇文章当作某个没有水平的家伙的文章‘退了回来’。但当他们弄清了作者是谁以后,这篇文章马上变成有水平了。”1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审稿人的理论偏好也会影响到对论文的评价。另外,研究表明:“在编辑工作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可靠性。”2这就不能保证一流的杂志一定会发表出一流的论文。
至于论文的学术质量,还要看其本身的学术水平,而不能仅看登载它的杂志。索引中的杂志引用率较高,但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引用率的高低是变化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当时的热点问题、名学者的论文等引用率一般会高一些,反之则低。而引用率低,也不能说明它的学术水平就一定低,而只是在概率上如此,有些论文由于其超出了同时代人的理解力,引用率也会很低,甚至无人引用,比如孟德尔的遗传学论文在发表35年之后才为科学界发现。同时,引用率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论文的质量,而不是取决于杂志,质量差的论文即使发表在一流杂志上,引用率也不会高。爱因斯坦的学术论文,特别是那些开创性的论文,并没有发表在外国,而是发表在自己国家的杂志上,而且并非都发表在最有名的杂志上3,照样有国际影响。罗巴切夫斯基创立的非欧几何发表在喀山大学学报上,这个学报并不有名4;阿贝尔的论文发表在当时并无多少影响的《纯粹和应用数学杂志》上,但他提出的问题“够数学家们忙上五百年。”5这本不怎么有名的杂志后来因此而变得很有名了,是阿贝尔的论文提升了杂志的知名度。
凡此种种都说明,把杂志分成三六九等,以此来衡量学术水平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索引本来是一种工具,不是衡量学术的根本标志,也不能作为衡量学术的标准,而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某大学某系在学校实行杂志分级制和奖励制度的第一年,只有20多篇论文发表在学校指定的杂志上,因为那时人们不知道哪些杂志“算成果”;可是到了第二年,就达到了100多篇!难道说这个系在一年的时间里,其学术水平就提高了5倍?恐怕提升得也太快了。某些学校竟相采取这种方法来鼓励教师在指定杂志上发表论文,可能与某些行政机构对学校的排名方法有关,这个方法就是每年从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杂志中抽取各个学校发表论文的数量,这就怂恿了学校去迎合这一做法。而这一方法的局限性是不难发现的:它只注重了数量,而没有考虑质量;其次,所选的杂志固定或相对固定,使统计结果失去了客观性。真正科学的方法应当是以所有期刊为对象随机抽查,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才有可能接近实际状况。
从学术期刊分级奖励制度到对SSCI的过度重视,近几年来的种种改革都暴露出了以行政手段来管理学术的弊端。学术研究需要的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无论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也无论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而上述做法却给学者们加上了越来越多的束缚。改革者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初衷是好的,他们急切地希望赶上国际水平。但问题在于学术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也决不是靠多发表几篇论文就可以得到提升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而只有在相当长时期的稳定而宽松的环境中这种积累才有可能。因此,如果真地要提升我们的学术水准,就应该想方设法去创造这种有利于学术发展的环境。如果急于求成,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我怀疑,那些为了保住饭碗而被迫限期写出的论文是否会具有最高水平?这种方法所催生出来的恐怕多是学术垃圾,而不是什么高质量的论文。
2003年8月27日
注释:
1 W·布劳德、N·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第109页,朱进宁、方玉珍译,科学出版社,1988。
2 W·布劳德、N·韦德:《背叛真理的人们——科学界的弄虚作假》,第110页,朱进宁、方玉珍译,科学出版社,1988。
3 参阅范岱年、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7。
4 解恩泽主编:《科学蒙难集》,第26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解恩泽主编:《科学蒙难集》,第36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012/3/23 23: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