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
浏览量:1115 回帖数:2
1楼
华东政法大学,原名华东政法学院,简称华政,英文名为“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ECUPL”。中国以法科为主的文科类大学,位于上海,有长宁和松江两个校区,长宁校区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为原圣约翰大学校园,松江校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松江大学城龙源路555号。华政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之一,后于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划归司法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
华东政法学院在1952年6月14日立案筹建,1952年10月开始正式筹建,由东吴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政治系与法律系、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复旦大学政治系与法律系、沪江大学政治系与社会系以及震旦大学、上海学院、安徽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法律系等9所高校中的12个院系于1953年9月合并而成,院址在原圣约翰大学校址。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华政一部分教师并入政治法律研究所。
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64年正式复校
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撤消,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大部分流向复旦大学;校舍则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个单位瓜分。
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华政再次复校。
2003年2月,占地800亩的松江校区破土动工。当年9月,一期建设工程完工,迎来了首批学生。2005年6,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当年8月,完成学校主体向松江校区的搬迁工作。由此,学校主体由长宁转向松江的工作基本完成。2003年起,本科教育开始转至松江校区,至2006年全部本科阶段全日制在校生均在松江校区就读。
华政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之一,后于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划归司法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华东政法大学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10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设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经济学等6 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学校获得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2个目录外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可以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设有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学、治安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边防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会计学]]、知识产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日语、汉语言文学和社会工作等22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可以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国际法学和法制史是司法部重点学科,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和法学一级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刑法学和经济法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法学和政治学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出版有《法学》、《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和《知识产权研究》等期刊,设有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研究所、WTO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等30余个科研机构。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同国内外近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系)、科研机构及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近400余人、各类学生近20000人。
华东政法大学,原名华东政法学院,简称华政,英文名为“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简称“ECUPL”。中国以法科为主的文科类大学,位于上海,有长宁和松江两个校区,长宁校区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万航渡路1575号,为原圣约翰大学校园,松江校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松江大学城龙源路555号。华政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之一,后于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划归司法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
华东政法学院在1952年6月14日立案筹建,1952年10月开始正式筹建,由东吴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政治系与法律系、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复旦大学政治系与法律系、沪江大学政治系与社会系以及震旦大学、上海学院、安徽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法律系等9所高校中的12个院系于1953年9月合并而成,院址在原圣约翰大学校址。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华政与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停止招生工作,成立政治法律研究所等,华政一部分教师并入政治法律研究所。
1963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小组和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批转中央政法小组、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政法教育和调整政法院系问题的请示报告》,向市委提出《关于筹办华东政法学院的意见》。9月市委批复同意,提出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研究所为基础筹办,行政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1964年正式复校
197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华东政法学院第二次撤消,师资队伍再次解体,大部分流向复旦大学;校舍则被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分校、上海市卫生学校、普陀区卫生学校、果品公司、蔬菜公司、水文站、水上派出所等八个单位瓜分。
1979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恢复华东政法学院的通知》。华政再次复校。
2003年2月,占地800亩的松江校区破土动工。当年9月,一期建设工程完工,迎来了首批学生。2005年6,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当年8月,完成学校主体向松江校区的搬迁工作。由此,学校主体由长宁转向松江的工作基本完成。2003年起,本科教育开始转至松江校区,至2006年全部本科阶段全日制在校生均在松江校区就读。
华政曾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直属的高等院校之一,后于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划归司法部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以法学为主,兼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华东政法大学设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10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设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产业经济学等6 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学校获得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2个目录外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可以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设有法学、侦查学、经济学、金融学、行政管理、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学、治安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边防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会计学]]、知识产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日语、汉语言文学和社会工作等22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可以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国际法学和法制史是司法部重点学科,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和法学一级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刑法学和经济法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法学和政治学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出版有《法学》、《犯罪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和《知识产权研究》等期刊,设有上海市社会综合治理研究所、WTO研究中心、青少年犯罪研究所等30余个科研机构。图书馆藏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种。同国内外近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系)、科研机构及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近400余人、各类学生近20000人。
2012/3/23 23:22:38
2楼
校园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为原圣约翰大学旧址。原圣约翰大学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系1939年年前60年前建造。这群中西合璧的校舍,在建造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人们称这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著名建筑群,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将它们列入“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于1894年1月26日举行奠基典礼。系拆除1879年4月建筑的四合院,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继续不绝之意。1895年2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87个房间。该楼的建筑图纸,在美国绘就,保存着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特点,当时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于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形)。南面中间,原图设计是塔楼,后采纳了约大科学系主任顾斐德教授提议,改为钟楼(大钟由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E.HOWARD联合公司铸造),钟不仅适应约大师生的需要,也方便了附近一带群众。在当时,该楼是创始中国式学院的建筑,也是教会学校建筑中最佳校舍。在该楼落成典礼上,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施勒楚斯基(S.I.J.Schereschewsky),正式命名该楼为怀施堂。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
格致楼(建楼时曾称格致室,曾用名科学馆、办公楼)于1898年11月20日奠基,落成典礼于1899年7月19日举行。
思颜堂(40号楼)于1903年10月24日奠定隅石,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约大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颜永京牧师,而命名思颜堂。该楼呈现U字型,采用中西结合建筑形式,楼项四欠皆为曲线形,东侧南顶以阳台护栏式装饰。1913年2月1日,约大举行学期结束仪式,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邀于大会堂演讲。
学生宿舍四号楼(原名思颜堂)于1903年10月24日奠定隅石,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约大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颜永京牧师,而命名思颜堂。
学生宿舍5号楼(原名思孟堂)的隅石于1908年9月19日安置,翌年9月落成。
老图书馆(即5号楼)于1915年岁首举行奠定隅石典礼,次年初夏落成。
体育室位于韬奋楼(怀施堂)以北,其前身为简陋健身房,1918年6月30日安置隅石,1919年11月15日举行顾斐德纪念体育室落成典礼。内有中国大学第一座室内温水游泳池,1998年改游泳池及浴室设备为学生健身等用房。
交谊室(即3号楼)。1919年11月15日约大举行40周年纪念会时,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为纪念校长卜舫济故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捐银建筑新交谊室。该室的落成典礼,与约大50周年纪念会及纪念坊揭幕典礼同日举行,日期是1929年12月14日。新交谊室择址于1888年建的旧交谊室的基地,由校友范文照设计中西合璧的图样,基地面积863平方米,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是钢筋水泥及砖木混合结构。该校舍两层,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交谊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坐位,约能容300人就坐,南还设有放映间。下层有大小房间11个,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这幢富丽堂皇的交谊室落成,殆可为当时中国大学校舍中著名建筑物之一。
纪念坊。1929年,曹家渡众商民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立该纪念坊。其形状古色古香,颇为别致。该纪念坊于1955年曾被拆除,1992年10月由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处复建。纪念坊的四根石柱上,前后均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外联语是:“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语是:“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正面横额是:“缉熙光明”。北面,外联语为:“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中联语为:“命中西于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灈磨淬厉用扬国光”。背面横额为:“光与真理”,其为约大校训。
东风楼(原名西门堂,“文革”期间改为现名),隅石于1923年岁末奠定,次年12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5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78平方米,两层长方形(又称马蹄形)砖木结构,计99个房间,并筑有小会堂和膳堂各一。
松江校区建筑为全西式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为2002年后新建建筑,造型优美,但因建造期间赶工等原因,部分建筑一两年后即出现裂缝及漏水等现象。
校园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为原圣约翰大学旧址。原圣约翰大学古朴典雅的校园建筑系1939年年前60年前建造。这群中西合璧的校舍,在建造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人们称这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著名建筑群,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5年将它们列入“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于1894年1月26日举行奠基典礼。系拆除1879年4月建筑的四合院,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继续不绝之意。1895年2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87个房间。该楼的建筑图纸,在美国绘就,保存着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特点,当时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于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形)。南面中间,原图设计是塔楼,后采纳了约大科学系主任顾斐德教授提议,改为钟楼(大钟由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E.HOWARD联合公司铸造),钟不仅适应约大师生的需要,也方便了附近一带群众。在当时,该楼是创始中国式学院的建筑,也是教会学校建筑中最佳校舍。在该楼落成典礼上,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施勒楚斯基(S.I.J.Schereschewsky),正式命名该楼为怀施堂。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
格致楼(建楼时曾称格致室,曾用名科学馆、办公楼)于1898年11月20日奠基,落成典礼于1899年7月19日举行。
思颜堂(40号楼)于1903年10月24日奠定隅石,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约大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颜永京牧师,而命名思颜堂。该楼呈现U字型,采用中西结合建筑形式,楼项四欠皆为曲线形,东侧南顶以阳台护栏式装饰。1913年2月1日,约大举行学期结束仪式,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邀于大会堂演讲。
学生宿舍四号楼(原名思颜堂)于1903年10月24日奠定隅石,1904年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为纪念约大创办初期出力最多的颜永京牧师,而命名思颜堂。
学生宿舍5号楼(原名思孟堂)的隅石于1908年9月19日安置,翌年9月落成。
老图书馆(即5号楼)于1915年岁首举行奠定隅石典礼,次年初夏落成。
体育室位于韬奋楼(怀施堂)以北,其前身为简陋健身房,1918年6月30日安置隅石,1919年11月15日举行顾斐德纪念体育室落成典礼。内有中国大学第一座室内温水游泳池,1998年改游泳池及浴室设备为学生健身等用房。
交谊室(即3号楼)。1919年11月15日约大举行40周年纪念会时,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为纪念校长卜舫济故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捐银建筑新交谊室。该室的落成典礼,与约大50周年纪念会及纪念坊揭幕典礼同日举行,日期是1929年12月14日。新交谊室择址于1888年建的旧交谊室的基地,由校友范文照设计中西合璧的图样,基地面积863平方米,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是钢筋水泥及砖木混合结构。该校舍两层,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交谊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坐位,约能容300人就坐,南还设有放映间。下层有大小房间11个,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这幢富丽堂皇的交谊室落成,殆可为当时中国大学校舍中著名建筑物之一。
纪念坊。1929年,曹家渡众商民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立该纪念坊。其形状古色古香,颇为别致。该纪念坊于1955年曾被拆除,1992年10月由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处复建。纪念坊的四根石柱上,前后均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外联语是:“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语是:“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正面横额是:“缉熙光明”。北面,外联语为:“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中联语为:“命中西于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灈磨淬厉用扬国光”。背面横额为:“光与真理”,其为约大校训。
东风楼(原名西门堂,“文革”期间改为现名),隅石于1923年岁末奠定,次年12月13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5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78平方米,两层长方形(又称马蹄形)砖木结构,计99个房间,并筑有小会堂和膳堂各一。
松江校区建筑为全西式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为2002年后新建建筑,造型优美,但因建造期间赶工等原因,部分建筑一两年后即出现裂缝及漏水等现象。
签名档
华泰看
2012/3/23 23: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