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摇匀” 城区教育资源

楼主

东海渔夫 [离线]

6VIP

发帖数:455 积分3766
1楼

来源:解放日报 2007-12-4
  
  打破校间壁垒推动师资流动吸引就近入学
  创新模式“摇匀”城区教育资源
  
  本报讯(记者 李爱铭)近日,杨浦区与上海财经大学签约合作办学,建设中学成为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依托高校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让不少家长喜出望外。
  据了解,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本市教育均衡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间差距正逐步缩小。但城区内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现:部分知名中小学报名与录取比例超过10比1;部分家长通过提前两三年买学区房迁户口等方式,让孩子“挤”进名校;本市中小学择校率仍然在12%左右。
  为此,各区开始探索新模式,尝试通过依托高校发展中小学、成立教育集团“抱团”发展、强校弱校联合招生、校际师资柔性流动等方式,打破“强校”与“弱校”间的壁垒,“摇匀”区内教育资源。
  今年9月,控江二村小学教育集团成立,控二小学、二联小学、凤城新村小学、控二小学分校等4所小学互相开放资源,共同发展。截至目前,杨浦区已经成立打虎山路第一小学集团、杨浦小学集团、控江二村小学3个教育集团,通过强校带动,实现优质资源“批量”共享,一批较弱的学校质量得以快速提升。杨浦区还鼓励中小学与高校“联姻”,依托高校办学。延吉中学成为上理工附中后,科技特色得以加强。静安区探索了“联合招生”模式,进一步深化校间合作。新江宁小学、五四学校和爱国学校与静教院附校进行联合招生,生源、师资、教学诸方面合作更加密切。
  不少家长择校,择的是名师、名校的教学资源等“软件”。多种模式打开校际“壁垒”后,各区抓住这个关键,着力推动这些“软件”流动,让学生直接受益。静安区的“联招班”,不仅在课程设置上与静教院附校同步,教育活动、教学评估等与其保持一致,甚至连测验试卷也实现了共享。师资流动,则使资源流动更进一步。长宁区内推行“优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7所优质学校中14位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全脱产或半脱产到结对学校工作;(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一般学校的40多位教师到优质学校轮岗“取经”。课堂资源和教师的流动,传递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控二小学校长卞贤俊在分校执教五年级学生的“诗化教育”,将人文理念带入分校;特级教师周中梁在全集团内开课,所有学校学生都能共享到科技教育与创造理念。而校长、教务主任等管理层的流动,则让名校先进的管理经验,直接“移入”一般学校。
  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家门口的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了,“摇匀”资源的成效已开始初显:不少原打算择校的家长开始“回流”,让孩子就近入学。控江二村分校加盟控二小学教育集团后,令周边的居民刮目相看,今年88名一年级新生中,有60多名本地段的前来就读,陈惠珠校长喜上眉梢。而在普通中小学上学就读享受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联招班”,让周边家长对新江宁小学、五四中学等有了新认识,参观教学展示后,十几位前来打探的家长打消了“择校”念头。
  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认为,推进教育均衡,除了均衡配置资源外,最主要的是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受助学校要将优质资源内化,逐步建立起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达到高质量的均衡。

2012/3/23 23:49:27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