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兼及古今-记上财教授曹立瀛先生

楼主

选择守望 [离线]

6VIP

发帖数:197 积分3415
1楼

作者 : 刘守刚 
 
 
 
出 处: 原创  
发布时间:2005-7-1\2:23:17 


 
 
 
来自:价值中国网
恭贺我的老师曹老立瀛先生百岁寿辰

 

与曹老先生通完电话,得知老人家身体安好,甚是欣慰。再过两个月,即农历八月初一,就到他99周岁的生日,按中国人的习惯,该庆祝他的百岁寿辰啦。作为他的关门弟子(1996届硕士研究生),我在此热烈恭贺他一百岁的生日,纪念他浮沉曲折的一生。

老先生经常感叹,他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我们听了,实在不是滋味。决定他浮沉曲折一生的到底是什么?天意?政治?还是所谓的大历史?不管原因是什么,他的一生,是典型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写照,是这个动荡时代的真实反映。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还是用几个数字来简要概括他的一生吧。

1:一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

老先生16岁考入大学,20岁大学毕业,1926年经杨杏佛、叶楚伧介绍加入国民党,1927年参加北伐。1929年他考取国民政府公费留学资格,1930年(年方24岁)辞去南京特别市国民党市委常委(相当于当今的北京市委常委?)一职,远赴芝加哥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1932)和哲学博士学位(1935),学习专业课程涉及社会学、统计学和经济学。1935年谢绝导师Tenney教授推荐的助理教授一职,毅然决定回国,报效贫穷而可爱的祖国。他的导师当时就预言,回国一定会后悔。此后经历的种种事实,远不止后悔一词可以概括。年少热血的他,为这一决定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有嘲讽意味的是,命运后来又给他一次机会。1947年前后在接收东北厂矿企业的过程中,他与日本企业家高崎达之助相交甚深,高崎看清中国的形势,邀他去日本创业。可老先生当时想,你一个战败国,我去干什么。1949年后,他想起高崎的话,再次后悔,即使自己不愿去台湾,为什么不转去南洋、去日本呢?

5:五年牢狱之灾。

1949年新旧政权更替之际,作为旧政权资源委员会(相当于新政权的国家计委?)业务委员会主管兼经济研究所所长,曹老先生与资源委员会部分同事决定起义迎新,一方面借故拖延不迁移,保护工厂物资,另一方面在地下党安排下四处隐藏行踪。作为起义有功人员,本想全身心投入新社会的工作(就职于华东财委计划局,同时兼职任教于四所大学),没曾想1952年就被作为反动分子逮捕监禁,1954年以近乎莫须有的罪名(长期进行反人民的活动)判刑,服刑于苏北一劳改农场,直至1957年方刑满释放。重获自由后,老先生先后任教于补习学校(私立)、民办中学,教授会计学、统计学、英语,后来在淮海中学任代课教师,教数学、英语、化学和语文。文革十年作为历史反革命,再次受苦,批斗殴打、隔离审查、监督劳动、无休止交待,“凭教眼水吞流腹,忍住心酸咬紧牙”。直到1980年才在当年学生的努力下,调回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授,这一年他已经74岁了。1981年最高人民法院撤销当年的判决。事实上,直到1997年国家才承认他们当年起义有功的历史,这时他已经91岁了。也幸亏老先生活得够长,看到了当年的“仇人”一个个倒下,看到了历史总算还他清白。可是,怎么看当年不去台湾,而是留沪起义?他的诗中说:“一子差来定败棋”。

6:六门外语。

老先生一生懂得六门外语,分别是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日语和俄语,英、法、德三种外语全面熟练,拉丁、日、俄三种语言阅读不成问题。留学美国,英语自是不在话下,还曾发表过几首英文诗(实际上在国内大学时代他已熟练掌握英文)。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要求,硕士毕业要求掌握一门外语,老先生在国内法文已有一定基础,于是选定法文作为毕业的外语语种;而博士毕业要求掌握两门外语,老先生又修德语。对哥伦比亚学大学而言,英文自然不算外语,可中文也不被认为是外语。老先生当时曾提出抗议,校方答曰,不是我们歧视中文,而是我们没有教师来评定你的外语(中文)成绩。修习拉丁语,据老先生说,是因为学习法语和德语老打架,只好去学它们的语言源头即拉丁语。而学习日语和俄语,分别是为了抗战和战后接受东北的需要。六门外语,最后就英语用得最多,因为他教了23年中学英语。直到70多岁回到大学,才用了一些其他语言,稍稍派上点用场。


2012/3/24 0:19:45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