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车站》论微诗的意象表现特性
浏览量:1061 回帖数:0
1楼
《地铁车站》是由美国诗人、后象征主义代表、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创作的仅有两行的诗歌文本。
地铁车站
人群中的脸庞幽灵般闪现
是湿漉漉黑色枝头的花瓣
(陈禺希译)
单从文本篇幅而言,这是一首微诗。什么是微诗?微诗,又称微型诗,“是三行以内的小诗,特点是短、精、深,优势是快餐文学,难点是于一粒砂中雕刻世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着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制的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微型诗》创刊辞)微诗的大体概念是指三行以内的、具有诗歌表现特性的新诗体裁,广义上而言,应还包括了百字以内的微型散文诗。
励志文章
诗歌的创作相对于其他文体的创作表现是具有难度的,因为其特质为短而精(我们把长诗一类抛除在外),而更具特点的微诗更是如此,要在极为短小的篇幅内构架完整的内容,致使微诗的语言与意象特点更为精悍。作为诗歌创作者,我本就把意象置于诗歌创作中的首位,而对于因篇幅短小、故语言突破张力有限的微诗而言,意象的存在更是重中之重。
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相做结合,客观的物象通过创作者主体创作附加的创作主体情感衍生转换出的一种带有客观特性与主观思考的新的艺术存在,既是寓意于象,以客观寄托与表现主观,并付之于具有主体创作特点的特殊符号和含义从而达成的具象。庞德发表的“意象派”纲领中声称创作所描绘的“意象”应该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准确的意象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
“庞德自己曾在1916年写道:‘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继续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下列日本和歌式的诗句。’”
诗歌创作的境界是越写越短,短到一眼望穿。所以如何能在一首诗中间表现出或是本就存在于此的意象,是创作者本能的重重点,我强烈的信奉着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种神灵附体的状态,这篇作品牠本就存在,是创作者自我本内与外在世界达成的一种共鸣从而产生创作表现。
“人群中的脸庞”与“幽灵”,“湿漉漉黑色枝头”与“花瓣”。这一首诗中的四个意象,两两相辅,两两相成。在庞德的意象范畴定义中,意象呈现的表现性特征是理性与感性的,主体与客观的有机合成。因此,既是现实与幻想的交杂产生的带有冲突性但并不矛盾的美感表现。也就是说,通过简单地并置式意象组合,达成赫尔穆所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牠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各自存在,相加又成作新的存在。
一首优秀的微诗作品尽显于此。如前我说,一首微诗的重点特质应是如何表现出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意象存在个体,然后通过意象表现,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的手法将简单的个体存在两两相合,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感官。或者我可以这么说,一首微诗的好坏,在于是否留有余地。什么余地?创作者回味的余地,阅读者思考的余地。一个好的诗人在其作品中不应以一个讲述者的形象存在,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方式对与读者进行有效的“催眠”,让他们自己看,而不是听。
我们很难评定一首微诗的好坏,重点之于是否拥有共鸣。一位创作者在于其微诗文本中所利用(我们姑且使用“利用”这个词)客观的象是否具有存在特点,是否具有冲击性与张力,是否像是一根戳进气球外壁的针尖一引而爆。对的,依旧是意象。
当代的中国新诗有两首极具特点的、发人深省的微诗作品。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生活
北岛
网
我们先看一下这两首诗中所使用的意象。顾城的《一代人》中,“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黑夜”与“光明”具有矛盾性,“眼睛”从中相接,所以这一种意象的叠加方式通过“眼睛”达成的一种顺次的延续效果,而一个“我”字,又延伸了我和我以外的东西。至于北岛的《生活》,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首震撼人心的作品,用一个字,即展示了一种画面感,又直指人心。单就“网”一个意向,就留下了大片的空余。你在网上看到了什么?你在网里看到了什么?你透过网又看到了什么?大抵如此。
意象的使用与表现,我们的传统诗歌是用尽之极,从《诗经》之关雎、硕鼠、有狐,又到地上霜、香炉紫烟,再到古道西风瘦马,近乎极致。受中国传统诗歌影响的日式俳句、和句也深谙此道。意象派的始祖庞德就是在研究了《诗经》与俳句尔后,将其带入到西方诗歌当中的。(关于此,说法很多,不一而同,各说各话罢了。)http://www.lizhikong.com/lzwz/140.html
有人用电影拍摄当中的“蒙太奇手法”来比喻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表现。如何拿捏意象,如何表现意象,是微诗创作的难点。这里我们说的意象表现,是排除《生活》那一类短到极致的微诗的,那一类极致的微诗表现,更多的是创作者依托于自我与外在世界共性而达成的深刻思考。意象创作常用的手法多是并置式意象表现、叠加式意象表现、辐辏式意象表现、辐射式意象表现、流动式意象。
所谓并置式意象表现,是通过创作者主观意图将一些意象通过直接或是衔接的方式组合并置,各自独立又相互偎依,通过这样的画面感官来表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谓叠加式意象表现,是将一系列并不关联的意象组合,从而产生出新的意象存在,彼此渗透,成为整体。所谓辐辏式意象表现,是一类向心方式的回归性意象体现,一切意象的垒叠表现都是为了主表现意象的存在支托。所谓辐射式意象表现,是一类由一生二、二生三的意象表现手法,是扩散式的,与辐辏式恰恰相反,却又带有过渡性质,既是由同一意象分类扩散,各自唯一,尔后可以散而开之,也可以再次合而唯一,成为一个新的复合式意象。流动式意象,是表现诗歌自由性的体现特质,既是无所束缚,随波逐流,用意象生意象,用各自内在的契合替代外在的链接,既是整体存在,又是个体表现,我以为用“盖亚意识”形容会很贴切吧。
蒙太奇用以形容诗歌的意象表现是很合适的了,之于微诗中的意象存在,如何通过意象表现创作者的主体创作感观,如何留下余地,这就是要在各自的创作中自我贴合的了。诗歌的自由性与不确定性,也大抵如此,如此而已。(孙陆辰)
本文转自:励志控
更多美文:http://www.lizhikong.com/
地铁车站
人群中的脸庞幽灵般闪现
是湿漉漉黑色枝头的花瓣
(陈禺希译)
单从文本篇幅而言,这是一首微诗。什么是微诗?微诗,又称微型诗,“是三行以内的小诗,特点是短、精、深,优势是快餐文学,难点是于一粒砂中雕刻世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着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制的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微型诗》创刊辞)微诗的大体概念是指三行以内的、具有诗歌表现特性的新诗体裁,广义上而言,应还包括了百字以内的微型散文诗。
励志文章
诗歌的创作相对于其他文体的创作表现是具有难度的,因为其特质为短而精(我们把长诗一类抛除在外),而更具特点的微诗更是如此,要在极为短小的篇幅内构架完整的内容,致使微诗的语言与意象特点更为精悍。作为诗歌创作者,我本就把意象置于诗歌创作中的首位,而对于因篇幅短小、故语言突破张力有限的微诗而言,意象的存在更是重中之重。
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相做结合,客观的物象通过创作者主体创作附加的创作主体情感衍生转换出的一种带有客观特性与主观思考的新的艺术存在,既是寓意于象,以客观寄托与表现主观,并付之于具有主体创作特点的特殊符号和含义从而达成的具象。庞德发表的“意象派”纲领中声称创作所描绘的“意象”应该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准确的意象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
“庞德自己曾在1916年写道:‘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继续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下列日本和歌式的诗句。’”
诗歌创作的境界是越写越短,短到一眼望穿。所以如何能在一首诗中间表现出或是本就存在于此的意象,是创作者本能的重重点,我强烈的信奉着柏拉图的“灵感说”,是一种神灵附体的状态,这篇作品牠本就存在,是创作者自我本内与外在世界达成的一种共鸣从而产生创作表现。
“人群中的脸庞”与“幽灵”,“湿漉漉黑色枝头”与“花瓣”。这一首诗中的四个意象,两两相辅,两两相成。在庞德的意象范畴定义中,意象呈现的表现性特征是理性与感性的,主体与客观的有机合成。因此,既是现实与幻想的交杂产生的带有冲突性但并不矛盾的美感表现。也就是说,通过简单地并置式意象组合,达成赫尔穆所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牠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各自存在,相加又成作新的存在。
一首优秀的微诗作品尽显于此。如前我说,一首微诗的重点特质应是如何表现出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意象存在个体,然后通过意象表现,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的手法将简单的个体存在两两相合,从而产生新的阅读感官。或者我可以这么说,一首微诗的好坏,在于是否留有余地。什么余地?创作者回味的余地,阅读者思考的余地。一个好的诗人在其作品中不应以一个讲述者的形象存在,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方式对与读者进行有效的“催眠”,让他们自己看,而不是听。
我们很难评定一首微诗的好坏,重点之于是否拥有共鸣。一位创作者在于其微诗文本中所利用(我们姑且使用“利用”这个词)客观的象是否具有存在特点,是否具有冲击性与张力,是否像是一根戳进气球外壁的针尖一引而爆。对的,依旧是意象。
当代的中国新诗有两首极具特点的、发人深省的微诗作品。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生活
北岛
网
我们先看一下这两首诗中所使用的意象。顾城的《一代人》中,“黑夜”“黑色的眼睛”“光明”,“黑夜”与“光明”具有矛盾性,“眼睛”从中相接,所以这一种意象的叠加方式通过“眼睛”达成的一种顺次的延续效果,而一个“我”字,又延伸了我和我以外的东西。至于北岛的《生活》,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首震撼人心的作品,用一个字,即展示了一种画面感,又直指人心。单就“网”一个意向,就留下了大片的空余。你在网上看到了什么?你在网里看到了什么?你透过网又看到了什么?大抵如此。
意象的使用与表现,我们的传统诗歌是用尽之极,从《诗经》之关雎、硕鼠、有狐,又到地上霜、香炉紫烟,再到古道西风瘦马,近乎极致。受中国传统诗歌影响的日式俳句、和句也深谙此道。意象派的始祖庞德就是在研究了《诗经》与俳句尔后,将其带入到西方诗歌当中的。(关于此,说法很多,不一而同,各说各话罢了。)http://www.lizhikong.com/lzwz/140.html
有人用电影拍摄当中的“蒙太奇手法”来比喻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表现。如何拿捏意象,如何表现意象,是微诗创作的难点。这里我们说的意象表现,是排除《生活》那一类短到极致的微诗的,那一类极致的微诗表现,更多的是创作者依托于自我与外在世界共性而达成的深刻思考。意象创作常用的手法多是并置式意象表现、叠加式意象表现、辐辏式意象表现、辐射式意象表现、流动式意象。
所谓并置式意象表现,是通过创作者主观意图将一些意象通过直接或是衔接的方式组合并置,各自独立又相互偎依,通过这样的画面感官来表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谓叠加式意象表现,是将一系列并不关联的意象组合,从而产生出新的意象存在,彼此渗透,成为整体。所谓辐辏式意象表现,是一类向心方式的回归性意象体现,一切意象的垒叠表现都是为了主表现意象的存在支托。所谓辐射式意象表现,是一类由一生二、二生三的意象表现手法,是扩散式的,与辐辏式恰恰相反,却又带有过渡性质,既是由同一意象分类扩散,各自唯一,尔后可以散而开之,也可以再次合而唯一,成为一个新的复合式意象。流动式意象,是表现诗歌自由性的体现特质,既是无所束缚,随波逐流,用意象生意象,用各自内在的契合替代外在的链接,既是整体存在,又是个体表现,我以为用“盖亚意识”形容会很贴切吧。
蒙太奇用以形容诗歌的意象表现是很合适的了,之于微诗中的意象存在,如何通过意象表现创作者的主体创作感观,如何留下余地,这就是要在各自的创作中自我贴合的了。诗歌的自由性与不确定性,也大抵如此,如此而已。(孙陆辰)
本文转自:励志控
更多美文:http://www.lizhikong.com/
2016/5/16 14: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