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与自由:论东北青年诗人先锋意识
浏览量:1028 回帖数:0
1楼
引言
从青年创作者发展和推动等方面来看,当下名气较大、发展更好的当是北京李唐[李唐:1992年生,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等及一些民刊。当选2009年90后十大新锐诗人]、马列福[马列福:1990年生人,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散文诗》等。当选2009年90后十大新锐诗人]等,庄苓[庄苓:原名□□□,1991年生于天水。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等,著有诗集《艺林小草》]为代表的甘肃90后诗人群体等等。本文意在阐述当下东北青年创作者的作品阐示、探讨先锋意识在诗歌文本中的体现,力争对东北当下年轻的创作群体的发展起到微小的推动作用。作为东北诗歌环境未来的承担主体,东北青年诗人创作群体一直在追寻一种如何统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创作方式,力争以新的创作行为将诗歌的内在特质对社会当下时代快餐文化进行改善与唤醒作用。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文体甚至任何领域都会出现一类符合时代潮流、追寻本质的先锋群体出现,而东北青年诗人就是当下时代诗歌群体追寻实验性实践的部分存在。
励志文章
一、先锋性与当前东北青年诗人群体特征
1.先锋性的意义和体现
什么是先锋?“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法国《拉鲁斯词典》]”先锋这个词是起源于军事术语而又于十九世纪初期从意义核心上转入□□、文化方面,成为一种形容带有实验性质的□□方向或是文学艺术术语。在不同领域探讨“先锋性”问题上,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是拥有不区别于军事、□□亦或文化方面的共性,既是:“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先锋诗人作品选》卷首语]”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称呼“现代主义”为“先锋主义”或“先锋派”。这种包含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文学和哲学或是其他什么流派亦或思想倾向的存在,就是反映现代与当代西方乃至东方社会中常见的,人的个体存在与社会的集体存在、人与人的个体存在、人与自然的创造主体与被创造主体、自我与本我间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导致了整整几代人的带有救赎与迷茫性质的虚无的生存状态,亦是衍生了如“迷惘的一代”、“跨掉的一代”、“下半身写作”、“乳房写作”、“凡客体”等等一系列带有病态心理和虚无心理的饱有物质的金钱性炒作特点的社会现象的存在。
2.当前东北青年诗人群体分类与特征
依笔者看来,东北青年诗人群体当分为两类:其一是东北本地诗人,即生活、成长于东三省的本地的青年诗人;其二是于东三省学习、生活的外地寄居诗人。前者具有对东北黑土地和农村大炕的纯粹的热爱,诗歌文本中透露出强烈的本土性和对东北风情民俗的深刻理解;后者则包含了对家乡的怀念及其生长土地的恋爱,诗歌文本中带有本土诗人所不具备的外地的民俗特点和风情,与其对东北生活的感悟产生了鲜明独特的对比。
二、地域性与部分东北青年诗人文本阐释
1.当前诗歌创作地域性的局限及其积极意义
当今中国诗歌发展带有很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既是老一辈民间诗人较为保守,很少走出自己生活的地域,只在一省的范围内进行表达或者是交流,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工作的繁忙导致时间的不允许或是身体条件的不允许;年轻一辈的诗人想要突破地域限制,走出生存的地域、走进全中国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进行创作和交流,但却因为经济能力条件亦或是事业发展期间的时间条件限制了走出去的能力。这种地域性既有优点也不乏缺点。其优点在于,地域性可以保证这一地域诗人群体的团结协作,带给老一辈诗人一种新鲜的创造性的新观念的影响,也使年轻一辈在老一辈的提携和帮助下,得以更好的进行诗歌文本的创作和探讨,更保证了诗歌创作的纯粹性和诗歌文本的带有地域特点的纯粹滋味和原生态;其缺点在于延缓了诗歌发展的步伐,阻碍了非同一地域的创作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不过得益于当今网络的存在,借助于博客、QQ、MSN等媒介,还是对地域性限制具含了一定的开解作用的。
2.当前东三省诗歌发展环境
总体上来讲,东北三省诗歌的创作环境还是很优秀的,黑龙江具有众多诗歌民刊,如《盐碱地》、《煮雪诗歌》、《大地诗刊》等;吉林有一众优秀的诗人,如钟磊、晓波、周兴安、韩少君等;辽宁的创作风气上佳。但遗憾的是大都年长一辈的诗人们在运作或是支撑,而年轻一辈诗人们大都饱有一种积极地勇敢的探索热情,可惜或因资历、年龄和资金限制,探索的路途还很坎坷,成就较小。当下民刊有青年诗人参与编辑或是创刊并发展较好的当属《梨树文学》[由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作家协会主办的纯文学的杂志期刊。]与《后时代诗刊》[由80后诗人尘轩主办,作为一份优秀的青年文学期刊,《后时代》周围团结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诗人。]。前些时间刘瑞[刘瑞,青年诗人,白城师范学院白鹿文学社社长。]主办《琉蘇》作为一份校园刊物,发展势头很好,是校园刊物走进社会的一种探索。
3.寄居青年诗人梁钶诗歌文本解析
前文说到,东北青年诗人分两类,本土诗人和寄居诗人。寄居诗人大都是在东北念大学的一批青年人,有热情有张力但又具有十几、二十岁人独特独的稚嫩,如想家等思想的存在,因此,在这些青年诗人的诗歌文本中,其家乡的民俗色彩和对东北言道不明的感情相交替,融合出其独具特点的创作风格。当以甘肃诗人梁钶作例。梁钶[梁钶,86年生于甘肃,青年诗人,80后青年诗会参与者之一。现立志于支教扶贫。]的诗歌带有明显的民歌的原生态的特点,一如其在《杏花》中表现的:“是谁的一杯酒/灌醉了你/红杏出墙/不愿埋没深巷之中/为了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却蒙上了千古不白的冤”,包含大漠荒凉的寥落气息在诗歌文本里面是其创作的一贯特征。梁钶的人物历史诗是公认的瑰丽,带有其显著的信天游的色彩,既有甘肃别于吉林的深刻和沧桑,又有东北强烈的一种豪放,“陈旧千年的墨/仍然这样说/是小女子又何妨/206块骨头/在历史深处同样铮铮作响”,朴素的华丽。
4.本土青年诗人尘轩诗歌文本解析
本土青年诗人人数较多,大都生于东北长与东北,城市的和乡村的同样热爱这片黑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取尘轩[尘轩,本名,谭广超,男,80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人。《后时代诗刊》总主编、“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成员、吉林省首届80后诗会发起人兼总策划。]、董喜阳[董喜阳,笔名生命流沙。80后诗人﹑专栏作者。基督教徒﹑吉林九台人。吉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进修于吉林大学新闻专业,诗评人。]为例。尘轩诗歌特点在于其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朴素性,一如《吉林日报》邰子桐所说:“尘轩的诗,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涌动着、洋溢着这样一股感人至深的真情挚爱。《父亲》、《母亲》、《农民》、《土地》诗歌写给养育他的父母和父母一样的农民,写给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河流和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毛一羽无不牵动着他的心,凝结着他的爱,字字行行,饱含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感恩之情,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生长于农村的尘轩,他的诗歌有别于城市成长的青年诗人们的语言的瑰丽和强烈的时代色彩,但却单单突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淡雅的土地气息似的凝聚和深沉。其对于意象塑造具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对于塑造的意象与本体间的把握很到位,浑然天成的像是纠缠在一起的水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送葬如果赶在秋天/或许/还需要/三碗酒水和一只乌鸦的歌声[尘轩诗歌《送葬》]”,将送葬的队伍和人与三碗酒水一只乌鸦相并和,刹那间便凸显了一种荒凉凄美的气味,又有些许的小说的塑造感融入在里面,混成一段干涸的河道似地生命,于其上推显淋漓的纤夫在迈向尽头的追寻。
5.本土青年诗人董喜阳诗歌文本解析
如果说尘轩的诗歌是农村土地上宁静的荒野,那么董喜阳的诗歌则是长城旧墙下沧桑的古道。董喜阳的诗歌处处透露着一股对自我、对社会的理性的审视,蕴含了深沉厚重的历史沧桑的气息,他善于在平静中找寻亮点,于生活中发现诗意。董喜阳是一位审美全面的诗人,尤其是对于土地、水、太阳及其衍生和边缘事物的描述的全面性和对意象的采摘,他的诗歌文本似乎是诗歌重回诗歌自身审美的一个延展的特点,“最后的一场雨,并不带有四月的样子/城市的生长需要一点证据/它期待像风,像太阳撇下的一面扇子/不带有海洋气候的特征[董喜阳诗歌《找回自己》]”,诗人用其独特的眼光捕捉到了一类难以发现的太过平凡的意象,处处透落着诗人完整的意象世界的创造和填充。董喜阳自认是个“赤身□□站在悬崖边”的人,他的精神世界的透彻、纯净、热烈,他的文本总在思考着人与人性间的、人与社会性间的明明白白的纯粹的理性的思考,“董喜阳则是懂得在一些人看似不平常的生活中挖掘令人震惊的诗意的诗人(肖千超语)。”
三、诗歌的社会态度与东北青年诗人先锋意识
1.当前社会对于诗歌的极端态度体现
当前社会——更多体现于网络——对于诗歌文本与诗人群体态度两方向极端体现:一方面是极端盲目的推崇,既是不去追究诗歌本身的体现意象和创作者感官表达的解读和阐述,只是一味的对“诗歌”这词汇进行强烈的赞颂;一方面是极端的鄙夷甚至辱骂,认为诗歌创作落败的原因是在于创作者人性上的不足甚至时代不需要诗歌的出现。作为冷静的看待诗歌问题的读者亦或创作者来说,诗歌的存在高之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意义,诗歌作为时代的良心,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前进性与时代重要性需求性的代表。诗歌死了,有人将诗歌衰落的原因讽刺为诗人群体自身的不足,“在当代的诗歌评论界甚至文学评论界一提起诗歌或者文学的衰落,就会把消费至上物质领衔的后现代语境扯上来,从而为诗歌的不争气寻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诚然,诗歌在当今社会时代越发式微,但诗歌不死,“诗歌不会死亡,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体裁会彻底死亡。[诗人钟磊于“麦浪里徘徊的魂灵——海子纪念诗会”上的发言]”是个需要一种探索性的创新,这也是为何当下关于网络媒体对于诗歌文本推广的呼声越发的高昂的原因。中国诗歌,说是发展也好,振兴也好,不是区区一个人两个人、一份官刊或是一份民刊能够做到的。任重道远,只有当这个时代的迷茫着的社会清醒的时候,诗歌艺术的春天才真的能够来临。
2.东北青年诗人先锋的活动行为能力
笔者以为,东北青年诗人先锋意识更多体现于其活动行为能力的大胆性和创作文本特质的创新实验性。前者表现于青年创作者们对于诗歌强烈深刻的热爱与对于诗歌文本如何“走出去”即走向社会的强烈需求。当今社会时代需求体现更多存在于社会本质的物质性和个人利益或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必须性,故而“凤姐”、“凤姐之父”等等一批所谓的网络红人才会出现,这个时代需要的是金钱物欲的强烈饱有,以名赚利,更有很多在商业为利至上的错误观点的影响下,抓住网络盛行的今天大多数网民无责任感亦或是盲目自大的批驳欲望,以“凤姐”之流哗众取宠者或是“解开衣襟露出乳房进行写作”等博人眼球的卖点进行商业化炒作行为,事实上,被戏称为“凤姐”的罗玉凤于诗歌创作上的灵性还是及其充盈的,“天还没有黑,天已经黑了”,但从诗歌角度讲,还是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充盈性的。不得不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基于当今社会于精神之上的物质需求和存在弊端的衍生物,“哲学家的思想就如同他的灵魂一样肮脏,肮脏得就像是这个沉迷者的时代一样。[青年诗人孙陆辰《我期望拥有一段往生》]”一如当今大前提的社会问题,青年创作者的一部分群体的逐名利主义出现似乎理所当然,况且这种存在也有其强大的优势,即以创作者们日益盛大的名气得以对诗歌主体文本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不可鄙薄、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所谓的活动行为能力,则归于当下东北青年诗人群体优秀的个人素质,其日渐成熟的行为能力和思想对于东北诗歌与中国其他地域诗歌的交合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如同“80后青年诗会”、“海子纪念诗会”等几次优质的、饱受好评的、完全是由青年创作者们发起举办的活动一样,这些优质的活动的成功举办代表了青年者们日益成熟的与创作息息相关的诗歌探索能力的成熟。
3.东北青年诗人先锋的文本创作创新实验性
与东北青年诗人群体活动行为能力相适应存在的即为其文本创作能力的更深刻的探索性试验,既体现于其诗歌创作语言的时代性和表述的大胆性,又体现于其创作手法的大胆的尝试性。前者是有别于老一辈创作者及有别于上一时代的相对于当下时代所谓落后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方式,将当下网络时髦词汇、实物糅合进诗歌意象当中,体现出更为先进的、更加符合潮流时代特性,表现出80、90一代年轻人的大胆的特性,一如“阳痿”一词入诗等行为。后者应是一种发展的潮流,即被一些专家和看客所不齿的更强调推崇自我而非传递□□观念的创作行为方式,表现为尝试将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新兴的创作手法和书写特点与诗歌创作特点的特殊性相交融或在传统唐诗宋词等古文体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创作方式进行再创作。这种创作手法的尝试是带有继承与发展两层含义的行为,事实上,这种创作尝试于“五四”之后新诗发展开始就不乏其拥簇,这一种近乎将实验性质的创作尝试行为持续至今,但又有别于之前数代创作者的创作行为,融合了新型青年集体的更为潮流的思想观念与创作理念型的探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创新的基础上□□,这也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类主题。
4.东北青年诗人探索先锋意识的意义
总体上来说,东北青年创作者群体的创作基础和创作成就并不优于甚至劣于其他地域的青年创作者,但其先锋思想和先锋意识却当真是走在前沿的。东北青年创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关于诗歌的历史任务的探讨。他们认为,诗歌是时代的良心,是社会精神存在体的灵魂与根本的核心,所以诗歌的行为是需要做到对社会警示与唤醒作用的。当一种文学体被赋予某一种历史任何和社会责任的时候,创作者将成为一道限于社会唤醒意识的祭品。所以东北青年诗人群体的先锋意识是一种极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保有着强烈热爱的、勇敢的、自发的行为。海子说:“如果爱,请深爱”,这种基于创作者灵魂深处的、构建成其强大完整的意识世界的诗歌的王位与极度崇尚的自由的灵魂相交合时,对于诗歌创作的先锋意识的主观开发行为,将深埋于东北青年诗人群体崇尚诗歌的、沸腾的血液和肉体当中。(孙陆辰)
本文轉自:http://www.lizhikong.com/lzwz/194.html
更多美文盡在:勵志控
从青年创作者发展和推动等方面来看,当下名气较大、发展更好的当是北京李唐[李唐:1992年生,作品见于《诗刊》、《诗选刊》等及一些民刊。当选2009年90后十大新锐诗人]、马列福[马列福:1990年生人,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散文诗》等。当选2009年90后十大新锐诗人]等,庄苓[庄苓:原名□□□,1991年生于天水。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等,著有诗集《艺林小草》]为代表的甘肃90后诗人群体等等。本文意在阐述当下东北青年创作者的作品阐示、探讨先锋意识在诗歌文本中的体现,力争对东北当下年轻的创作群体的发展起到微小的推动作用。作为东北诗歌环境未来的承担主体,东北青年诗人创作群体一直在追寻一种如何统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创作方式,力争以新的创作行为将诗歌的内在特质对社会当下时代快餐文化进行改善与唤醒作用。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文体甚至任何领域都会出现一类符合时代潮流、追寻本质的先锋群体出现,而东北青年诗人就是当下时代诗歌群体追寻实验性实践的部分存在。
励志文章
一、先锋性与当前东北青年诗人群体特征
1.先锋性的意义和体现
什么是先锋?“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法国《拉鲁斯词典》]”先锋这个词是起源于军事术语而又于十九世纪初期从意义核心上转入□□、文化方面,成为一种形容带有实验性质的□□方向或是文学艺术术语。在不同领域探讨“先锋性”问题上,都达成了一个共识,是拥有不区别于军事、□□亦或文化方面的共性,既是:“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先锋诗人作品选》卷首语]”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称呼“现代主义”为“先锋主义”或“先锋派”。这种包含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文学和哲学或是其他什么流派亦或思想倾向的存在,就是反映现代与当代西方乃至东方社会中常见的,人的个体存在与社会的集体存在、人与人的个体存在、人与自然的创造主体与被创造主体、自我与本我间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导致了整整几代人的带有救赎与迷茫性质的虚无的生存状态,亦是衍生了如“迷惘的一代”、“跨掉的一代”、“下半身写作”、“乳房写作”、“凡客体”等等一系列带有病态心理和虚无心理的饱有物质的金钱性炒作特点的社会现象的存在。
2.当前东北青年诗人群体分类与特征
依笔者看来,东北青年诗人群体当分为两类:其一是东北本地诗人,即生活、成长于东三省的本地的青年诗人;其二是于东三省学习、生活的外地寄居诗人。前者具有对东北黑土地和农村大炕的纯粹的热爱,诗歌文本中透露出强烈的本土性和对东北风情民俗的深刻理解;后者则包含了对家乡的怀念及其生长土地的恋爱,诗歌文本中带有本土诗人所不具备的外地的民俗特点和风情,与其对东北生活的感悟产生了鲜明独特的对比。
二、地域性与部分东北青年诗人文本阐释
1.当前诗歌创作地域性的局限及其积极意义
当今中国诗歌发展带有很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既是老一辈民间诗人较为保守,很少走出自己生活的地域,只在一省的范围内进行表达或者是交流,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工作的繁忙导致时间的不允许或是身体条件的不允许;年轻一辈的诗人想要突破地域限制,走出生存的地域、走进全中国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进行创作和交流,但却因为经济能力条件亦或是事业发展期间的时间条件限制了走出去的能力。这种地域性既有优点也不乏缺点。其优点在于,地域性可以保证这一地域诗人群体的团结协作,带给老一辈诗人一种新鲜的创造性的新观念的影响,也使年轻一辈在老一辈的提携和帮助下,得以更好的进行诗歌文本的创作和探讨,更保证了诗歌创作的纯粹性和诗歌文本的带有地域特点的纯粹滋味和原生态;其缺点在于延缓了诗歌发展的步伐,阻碍了非同一地域的创作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不过得益于当今网络的存在,借助于博客、QQ、MSN等媒介,还是对地域性限制具含了一定的开解作用的。
2.当前东三省诗歌发展环境
总体上来讲,东北三省诗歌的创作环境还是很优秀的,黑龙江具有众多诗歌民刊,如《盐碱地》、《煮雪诗歌》、《大地诗刊》等;吉林有一众优秀的诗人,如钟磊、晓波、周兴安、韩少君等;辽宁的创作风气上佳。但遗憾的是大都年长一辈的诗人们在运作或是支撑,而年轻一辈诗人们大都饱有一种积极地勇敢的探索热情,可惜或因资历、年龄和资金限制,探索的路途还很坎坷,成就较小。当下民刊有青年诗人参与编辑或是创刊并发展较好的当属《梨树文学》[由吉林省梨树县梨树作家协会主办的纯文学的杂志期刊。]与《后时代诗刊》[由80后诗人尘轩主办,作为一份优秀的青年文学期刊,《后时代》周围团结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诗人。]。前些时间刘瑞[刘瑞,青年诗人,白城师范学院白鹿文学社社长。]主办《琉蘇》作为一份校园刊物,发展势头很好,是校园刊物走进社会的一种探索。
3.寄居青年诗人梁钶诗歌文本解析
前文说到,东北青年诗人分两类,本土诗人和寄居诗人。寄居诗人大都是在东北念大学的一批青年人,有热情有张力但又具有十几、二十岁人独特独的稚嫩,如想家等思想的存在,因此,在这些青年诗人的诗歌文本中,其家乡的民俗色彩和对东北言道不明的感情相交替,融合出其独具特点的创作风格。当以甘肃诗人梁钶作例。梁钶[梁钶,86年生于甘肃,青年诗人,80后青年诗会参与者之一。现立志于支教扶贫。]的诗歌带有明显的民歌的原生态的特点,一如其在《杏花》中表现的:“是谁的一杯酒/灌醉了你/红杏出墙/不愿埋没深巷之中/为了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却蒙上了千古不白的冤”,包含大漠荒凉的寥落气息在诗歌文本里面是其创作的一贯特征。梁钶的人物历史诗是公认的瑰丽,带有其显著的信天游的色彩,既有甘肃别于吉林的深刻和沧桑,又有东北强烈的一种豪放,“陈旧千年的墨/仍然这样说/是小女子又何妨/206块骨头/在历史深处同样铮铮作响”,朴素的华丽。
4.本土青年诗人尘轩诗歌文本解析
本土青年诗人人数较多,大都生于东北长与东北,城市的和乡村的同样热爱这片黑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取尘轩[尘轩,本名,谭广超,男,80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人。《后时代诗刊》总主编、“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成员、吉林省首届80后诗会发起人兼总策划。]、董喜阳[董喜阳,笔名生命流沙。80后诗人﹑专栏作者。基督教徒﹑吉林九台人。吉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进修于吉林大学新闻专业,诗评人。]为例。尘轩诗歌特点在于其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朴素性,一如《吉林日报》邰子桐所说:“尘轩的诗,字里行间,都浸润着、涌动着、洋溢着这样一股感人至深的真情挚爱。《父亲》、《母亲》、《农民》、《土地》诗歌写给养育他的父母和父母一样的农民,写给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河流和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毛一羽无不牵动着他的心,凝结着他的爱,字字行行,饱含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感恩之情,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生长于农村的尘轩,他的诗歌有别于城市成长的青年诗人们的语言的瑰丽和强烈的时代色彩,但却单单突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淡雅的土地气息似的凝聚和深沉。其对于意象塑造具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对于塑造的意象与本体间的把握很到位,浑然天成的像是纠缠在一起的水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送葬如果赶在秋天/或许/还需要/三碗酒水和一只乌鸦的歌声[尘轩诗歌《送葬》]”,将送葬的队伍和人与三碗酒水一只乌鸦相并和,刹那间便凸显了一种荒凉凄美的气味,又有些许的小说的塑造感融入在里面,混成一段干涸的河道似地生命,于其上推显淋漓的纤夫在迈向尽头的追寻。
5.本土青年诗人董喜阳诗歌文本解析
如果说尘轩的诗歌是农村土地上宁静的荒野,那么董喜阳的诗歌则是长城旧墙下沧桑的古道。董喜阳的诗歌处处透露着一股对自我、对社会的理性的审视,蕴含了深沉厚重的历史沧桑的气息,他善于在平静中找寻亮点,于生活中发现诗意。董喜阳是一位审美全面的诗人,尤其是对于土地、水、太阳及其衍生和边缘事物的描述的全面性和对意象的采摘,他的诗歌文本似乎是诗歌重回诗歌自身审美的一个延展的特点,“最后的一场雨,并不带有四月的样子/城市的生长需要一点证据/它期待像风,像太阳撇下的一面扇子/不带有海洋气候的特征[董喜阳诗歌《找回自己》]”,诗人用其独特的眼光捕捉到了一类难以发现的太过平凡的意象,处处透落着诗人完整的意象世界的创造和填充。董喜阳自认是个“赤身□□站在悬崖边”的人,他的精神世界的透彻、纯净、热烈,他的文本总在思考着人与人性间的、人与社会性间的明明白白的纯粹的理性的思考,“董喜阳则是懂得在一些人看似不平常的生活中挖掘令人震惊的诗意的诗人(肖千超语)。”
三、诗歌的社会态度与东北青年诗人先锋意识
1.当前社会对于诗歌的极端态度体现
当前社会——更多体现于网络——对于诗歌文本与诗人群体态度两方向极端体现:一方面是极端盲目的推崇,既是不去追究诗歌本身的体现意象和创作者感官表达的解读和阐述,只是一味的对“诗歌”这词汇进行强烈的赞颂;一方面是极端的鄙夷甚至辱骂,认为诗歌创作落败的原因是在于创作者人性上的不足甚至时代不需要诗歌的出现。作为冷静的看待诗歌问题的读者亦或创作者来说,诗歌的存在高之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意义,诗歌作为时代的良心,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前进性与时代重要性需求性的代表。诗歌死了,有人将诗歌衰落的原因讽刺为诗人群体自身的不足,“在当代的诗歌评论界甚至文学评论界一提起诗歌或者文学的衰落,就会把消费至上物质领衔的后现代语境扯上来,从而为诗歌的不争气寻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诚然,诗歌在当今社会时代越发式微,但诗歌不死,“诗歌不会死亡,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学体裁会彻底死亡。[诗人钟磊于“麦浪里徘徊的魂灵——海子纪念诗会”上的发言]”是个需要一种探索性的创新,这也是为何当下关于网络媒体对于诗歌文本推广的呼声越发的高昂的原因。中国诗歌,说是发展也好,振兴也好,不是区区一个人两个人、一份官刊或是一份民刊能够做到的。任重道远,只有当这个时代的迷茫着的社会清醒的时候,诗歌艺术的春天才真的能够来临。
2.东北青年诗人先锋的活动行为能力
笔者以为,东北青年诗人先锋意识更多体现于其活动行为能力的大胆性和创作文本特质的创新实验性。前者表现于青年创作者们对于诗歌强烈深刻的热爱与对于诗歌文本如何“走出去”即走向社会的强烈需求。当今社会时代需求体现更多存在于社会本质的物质性和个人利益或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必须性,故而“凤姐”、“凤姐之父”等等一批所谓的网络红人才会出现,这个时代需要的是金钱物欲的强烈饱有,以名赚利,更有很多在商业为利至上的错误观点的影响下,抓住网络盛行的今天大多数网民无责任感亦或是盲目自大的批驳欲望,以“凤姐”之流哗众取宠者或是“解开衣襟露出乳房进行写作”等博人眼球的卖点进行商业化炒作行为,事实上,被戏称为“凤姐”的罗玉凤于诗歌创作上的灵性还是及其充盈的,“天还没有黑,天已经黑了”,但从诗歌角度讲,还是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充盈性的。不得不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基于当今社会于精神之上的物质需求和存在弊端的衍生物,“哲学家的思想就如同他的灵魂一样肮脏,肮脏得就像是这个沉迷者的时代一样。[青年诗人孙陆辰《我期望拥有一段往生》]”一如当今大前提的社会问题,青年创作者的一部分群体的逐名利主义出现似乎理所当然,况且这种存在也有其强大的优势,即以创作者们日益盛大的名气得以对诗歌主体文本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不可鄙薄、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所谓的活动行为能力,则归于当下东北青年诗人群体优秀的个人素质,其日渐成熟的行为能力和思想对于东北诗歌与中国其他地域诗歌的交合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如同“80后青年诗会”、“海子纪念诗会”等几次优质的、饱受好评的、完全是由青年创作者们发起举办的活动一样,这些优质的活动的成功举办代表了青年者们日益成熟的与创作息息相关的诗歌探索能力的成熟。
3.东北青年诗人先锋的文本创作创新实验性
与东北青年诗人群体活动行为能力相适应存在的即为其文本创作能力的更深刻的探索性试验,既体现于其诗歌创作语言的时代性和表述的大胆性,又体现于其创作手法的大胆的尝试性。前者是有别于老一辈创作者及有别于上一时代的相对于当下时代所谓落后的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方式,将当下网络时髦词汇、实物糅合进诗歌意象当中,体现出更为先进的、更加符合潮流时代特性,表现出80、90一代年轻人的大胆的特性,一如“阳痿”一词入诗等行为。后者应是一种发展的潮流,即被一些专家和看客所不齿的更强调推崇自我而非传递□□观念的创作行为方式,表现为尝试将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新兴的创作手法和书写特点与诗歌创作特点的特殊性相交融或在传统唐诗宋词等古文体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创作方式进行再创作。这种创作手法的尝试是带有继承与发展两层含义的行为,事实上,这种创作尝试于“五四”之后新诗发展开始就不乏其拥簇,这一种近乎将实验性质的创作尝试行为持续至今,但又有别于之前数代创作者的创作行为,融合了新型青年集体的更为潮流的思想观念与创作理念型的探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创新的基础上□□,这也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类主题。
4.东北青年诗人探索先锋意识的意义
总体上来说,东北青年创作者群体的创作基础和创作成就并不优于甚至劣于其他地域的青年创作者,但其先锋思想和先锋意识却当真是走在前沿的。东北青年创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关于诗歌的历史任务的探讨。他们认为,诗歌是时代的良心,是社会精神存在体的灵魂与根本的核心,所以诗歌的行为是需要做到对社会警示与唤醒作用的。当一种文学体被赋予某一种历史任何和社会责任的时候,创作者将成为一道限于社会唤醒意识的祭品。所以东北青年诗人群体的先锋意识是一种极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保有着强烈热爱的、勇敢的、自发的行为。海子说:“如果爱,请深爱”,这种基于创作者灵魂深处的、构建成其强大完整的意识世界的诗歌的王位与极度崇尚的自由的灵魂相交合时,对于诗歌创作的先锋意识的主观开发行为,将深埋于东北青年诗人群体崇尚诗歌的、沸腾的血液和肉体当中。(孙陆辰)
本文轉自:http://www.lizhikong.com/lzwz/194.html
更多美文盡在:勵志控
2016/5/23 11: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