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 从 陆步轩 到 武小峰 的困顿
浏览量:540 回帖数:2
1楼
编者按:北大才子陆步轩,几度沉浮后要靠卖肉为生。在凤凰台做节目的时候,他颇为自豪的说自己能够“一刀下去,刚好一斤”,即便拥有如此“神乎其乎的刀法”,人们仍旧开始了窃窃私语,使它最终演变成一道媒体的盛宴。今天,一个叫做武小峰的人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同样是北大学子的他,毕业后待业在家卖起了糖葫芦……
此外诸如“博士要饭”、“教授卖米”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一时之间,让我们这些俗人有些无所适从。文人大多仰慕第一产业者,想来自古如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后汉书·范冉传》中就说到有一种人“以狷急不能从俗”,宁可牧马放羊,不与世争。可是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恐怕要换一个角度。中国大学扩招之后,人数剧增,到2005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高达338万人之众,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大学》开篇就写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in)民,在止于至善”,或许这才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当我们这一代人已经缺失了家国民族的概念,又放弃了对德与善的追求,无奈地周旋在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中时,我们很难用任何一种--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批判性的--论调来全面深入的评述和剖析这些事例。无论如何,“北大学子当街卖肉、卖糖葫芦”终究是一件要大大惊诧的事情,我们还需追问一句:怎么办?
背景新闻 三个知识分子的惨淡人生
人是一种秘密,知识分子则是打开一个民族的秘密的钥匙,他们的人生历程往往包涵着这个社会许多的缩影。描述这三个人的人生轨迹,解开他们的秘密,才能找到他们人生之所以惨淡的原因。
屠肆操刀的北大才子陆步轩
☆ 文科状元。陆步轩,陕西长安鸣犊镇高寨村人。8岁丧母时最小的弟弟只有两个月大,姐弟4人与务农的父亲相依为命。1985年,他从引镇中学毕业,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是当年长安县文科状元。
☆ 惨淡经营。4年苦读毕业后,陆步轩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当时的县计委对这个高才生比较关心,借调他到机关工作。后来计委办企业,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企业,但几年后企业跨了,他失去了“饭碗”,以后他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长安县计委几经改制,后来变成长安区经贸局下属的工业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对陆步轩的情况,区经贸局也无能为力。陆步轩的单位“柴配厂”早已停产,去年厂里给他办了最低生活保障,对他也算是一点安慰。
☆ 书生操刀。2000年,陆步轩租了房子开起了肉店,文弱书生操起了切肉刀,被戏称“屠夫状元”。但卖肉的生意也不容易做,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交了水电费、房租后也就所剩无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理想被现实的生活负担所代替。陆步轩在说自己还是喜欢研究语言,尤其是对方言很感兴趣。“其实我最适合去做编辑词典的工作。”言谈中,他流露出对“书桌”的向往。
☆ 一夜成名。经多家媒体报道后,陆步轩一夜成名,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许多单位主动找到他,为他提供工作机会,母校北大也公开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必要帮助。他的同学们借用05年4月18日《南方都市报》一句话来勉励他说“现在,除了他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向新的高度进发了”。
相关贴文:网友:罗建云《从北大学子到街头屠夫,陆步轩演绎传奇人生》>>>
南京街头行乞的热能博士陈某
☆ 往日辉煌。根据记者了解,陈某原是南京某名校的热能博士,曾是1987年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燃煤磁流体发电项目。1990年,陈某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学校为他分了房子,还把他的爱人调到学校工作。
☆ 出国受挫。1994年,他和爱人双双辞职,准备出国到澳大利亚发展,但签证却迟迟没有办下来。出国不成,他再想回到学校,已没有退路。
☆ 生活困顿。陈某夫妇双双辞职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出国不成,又没能回到学校,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困难。陈某想自己做一点事,自己搞了一个小产品,在外面开了个小公司。因为不谙市场运作,公司很快没落。陈某前后又作了几份工,都因为各种原因辞职。赋闲在家,要“过简单生活”。
编者按:北大才子陆步轩,几度沉浮后要靠卖肉为生。在凤凰台做节目的时候,他颇为自豪的说自己能够“一刀下去,刚好一斤”,即便拥有如此“神乎其乎的刀法”,人们仍旧开始了窃窃私语,使它最终演变成一道媒体的盛宴。今天,一个叫做武小峰的人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同样是北大学子的他,毕业后待业在家卖起了糖葫芦……
此外诸如“博士要饭”、“教授卖米”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一时之间,让我们这些俗人有些无所适从。文人大多仰慕第一产业者,想来自古如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后汉书·范冉传》中就说到有一种人“以狷急不能从俗”,宁可牧马放羊,不与世争。可是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恐怕要换一个角度。中国大学扩招之后,人数剧增,到2005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高达338万人之众,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关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大学》开篇就写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in)民,在止于至善”,或许这才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当我们这一代人已经缺失了家国民族的概念,又放弃了对德与善的追求,无奈地周旋在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中时,我们很难用任何一种--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批判性的--论调来全面深入的评述和剖析这些事例。无论如何,“北大学子当街卖肉、卖糖葫芦”终究是一件要大大惊诧的事情,我们还需追问一句:怎么办?
背景新闻 三个知识分子的惨淡人生
人是一种秘密,知识分子则是打开一个民族的秘密的钥匙,他们的人生历程往往包涵着这个社会许多的缩影。描述这三个人的人生轨迹,解开他们的秘密,才能找到他们人生之所以惨淡的原因。
屠肆操刀的北大才子陆步轩
☆ 文科状元。陆步轩,陕西长安鸣犊镇高寨村人。8岁丧母时最小的弟弟只有两个月大,姐弟4人与务农的父亲相依为命。1985年,他从引镇中学毕业,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是当年长安县文科状元。
☆ 惨淡经营。4年苦读毕业后,陆步轩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当时的县计委对这个高才生比较关心,借调他到机关工作。后来计委办企业,陆步轩自告奋勇去了企业,但几年后企业跨了,他失去了“饭碗”,以后他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长安县计委几经改制,后来变成长安区经贸局下属的工业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对陆步轩的情况,区经贸局也无能为力。陆步轩的单位“柴配厂”早已停产,去年厂里给他办了最低生活保障,对他也算是一点安慰。
☆ 书生操刀。2000年,陆步轩租了房子开起了肉店,文弱书生操起了切肉刀,被戏称“屠夫状元”。但卖肉的生意也不容易做,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交了水电费、房租后也就所剩无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理想被现实的生活负担所代替。陆步轩在说自己还是喜欢研究语言,尤其是对方言很感兴趣。“其实我最适合去做编辑词典的工作。”言谈中,他流露出对“书桌”的向往。
☆ 一夜成名。经多家媒体报道后,陆步轩一夜成名,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许多单位主动找到他,为他提供工作机会,母校北大也公开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必要帮助。他的同学们借用05年4月18日《南方都市报》一句话来勉励他说“现在,除了他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向新的高度进发了”。
相关贴文:网友:罗建云《从北大学子到街头屠夫,陆步轩演绎传奇人生》>>>
南京街头行乞的热能博士陈某
☆ 往日辉煌。根据记者了解,陈某原是南京某名校的热能博士,曾是1987年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燃煤磁流体发电项目。1990年,陈某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学校为他分了房子,还把他的爱人调到学校工作。
☆ 出国受挫。1994年,他和爱人双双辞职,准备出国到澳大利亚发展,但签证却迟迟没有办下来。出国不成,他再想回到学校,已没有退路。
☆ 生活困顿。陈某夫妇双双辞职时,他们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出国不成,又没能回到学校,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困难。陈某想自己做一点事,自己搞了一个小产品,在外面开了个小公司。因为不谙市场运作,公司很快没落。陈某前后又作了几份工,都因为各种原因辞职。赋闲在家,要“过简单生活”。
2012/3/23 22:53:28
2楼
☆ 夫妻离异。陈某求职多次受挫后,依然我行我素,除了看书,他空闲时就一个人出去爬爬紫金山,或逛逛玄武湖,再见就看看《易经》,看上去逍遥自在,完全不顾家。十年来,他的妻子则要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挣钱维持家用,同时还忙着读研、读博。因为生活所迫,俩人终于离婚。
☆ 博士行乞。离异后,陈某的生活更加艰难。他反而更加“看破红尘”,终日翻看《易经》,自称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肚子饿了就上街头要饭。
相关贴文:网友:公震热心 《博士行乞,你对得起谁?》>>>
卖糖葫芦的北大医学生武小峰
☆ 求学燕园。武小峰是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安波镇邓屯人,2000年8月,他以626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制五年。2005年毕业。
☆ 养家糊口。“我们这个专业太冷僻了,专业对口的疾控中心今年又不怎么招人,再加上我本人性格内向,同时又想要找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业后,武小峰回了农村老家,他以卖糖葫芦为生,同时上山采药材卖点小钱,帮家里收收玉米,每天的收入不到20块钱。
☆ 最新进展。大连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近日给武小峰打来电话。电话里,小峰简单提出了自己的要求:1.在大连市内落户口;2.在大连找份工作;3.将来有可能,要读在职研究生。武小峰告诉记者,自己确实不愿去条件不好的单位,怕被同学笑话。
相关贴文:华南虎的主人 《我力挺武小锋-做糖葫芦的北大毕业生》>>>
网友争鸣 我们要不要惊诧
读了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这一新闻后,我丝毫没有吃惊的感觉,反而羡慕他有一份“工”可打。因为我三个大学毕业外甥中的两个,至今已在“家里蹲大学”苦读多年,成了高达六成五之多“悠客族”(靠年迈父母养活的成年人)中的少壮派。因此,解读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一现象,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名牌大学和卖糖葫芦之间的刺眼反差上,而要从更为广阔和深层的角度加以审视和分析。>>> 网友:文乙之 《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不仅是讽刺》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毕业生旧的价值观念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期望值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其实,像武小峰这样的高才生如果调整心态、掌握一些求职技巧,抛开家乡大城市的传统就业圈子,或者干脆借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的轰动效应把糖葫芦产业发展壮大,也未必不是一条好出路。>>> 网友:天地良心《卖糖葫芦也是一种就业方式》
人们对北大毕业生武小锋,因暂时找不到工作在家务农这件事的态度,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对于北大的毕业生,人们有过很多的期望,最大的一种便是做大官、挣大钱,有体面的职业。于是,一旦那些当年的北大骄子没有获得人们所期望的职业时,一些人便大惑不解,以为这是什么天大的事情。 >>> 网友:黄行福《龙的儿子就非得是龙?》
现代社会让人觉得遍地是人才,有好象遍地都找不到人才,尤其是出了北大才子陆步轩卖肉,只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管理14亿资产的青岛港;火箭工程师陈星羽檫皮鞋,仪表厂技工李斌被上海师大聘为教授的事情后,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被使用者个人或是那些还在“渭水河垂钓的姜子牙”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甚麽样的人才是人才? >>> 网友:踏雪无痕2005《人才之我见》
鄙人自认没办法没能力给这些争执做个定论,因为我既不是陆步轩,也不是武小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二,我没卖过肉,也做不来糖葫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来由自作高明,胡言乱语招人嘴巴。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不少民众“唯文凭论”和“劳力”、“劳心”的工种尊卑判断的畸形心理。实在有引起深入思考和认真反省的必要。>>> 网友:火山冰 《卖肉或者做糖葫芦:我的选择我的梦》
☆ 夫妻离异。陈某求职多次受挫后,依然我行我素,除了看书,他空闲时就一个人出去爬爬紫金山,或逛逛玄武湖,再见就看看《易经》,看上去逍遥自在,完全不顾家。十年来,他的妻子则要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挣钱维持家用,同时还忙着读研、读博。因为生活所迫,俩人终于离婚。
☆ 博士行乞。离异后,陈某的生活更加艰难。他反而更加“看破红尘”,终日翻看《易经》,自称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肚子饿了就上街头要饭。
相关贴文:网友:公震热心 《博士行乞,你对得起谁?》>>>
卖糖葫芦的北大医学生武小峰
☆ 求学燕园。武小峰是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安波镇邓屯人,2000年8月,他以626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制五年。2005年毕业。
☆ 养家糊口。“我们这个专业太冷僻了,专业对口的疾控中心今年又不怎么招人,再加上我本人性格内向,同时又想要找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所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业后,武小峰回了农村老家,他以卖糖葫芦为生,同时上山采药材卖点小钱,帮家里收收玉米,每天的收入不到20块钱。
☆ 最新进展。大连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近日给武小峰打来电话。电话里,小峰简单提出了自己的要求:1.在大连市内落户口;2.在大连找份工作;3.将来有可能,要读在职研究生。武小峰告诉记者,自己确实不愿去条件不好的单位,怕被同学笑话。
相关贴文:华南虎的主人 《我力挺武小锋-做糖葫芦的北大毕业生》>>>
网友争鸣 我们要不要惊诧
读了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这一新闻后,我丝毫没有吃惊的感觉,反而羡慕他有一份“工”可打。因为我三个大学毕业外甥中的两个,至今已在“家里蹲大学”苦读多年,成了高达六成五之多“悠客族”(靠年迈父母养活的成年人)中的少壮派。因此,解读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一现象,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名牌大学和卖糖葫芦之间的刺眼反差上,而要从更为广阔和深层的角度加以审视和分析。>>> 网友:文乙之 《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不仅是讽刺》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毕业生旧的价值观念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期望值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其实,像武小峰这样的高才生如果调整心态、掌握一些求职技巧,抛开家乡大城市的传统就业圈子,或者干脆借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的轰动效应把糖葫芦产业发展壮大,也未必不是一条好出路。>>> 网友:天地良心《卖糖葫芦也是一种就业方式》
人们对北大毕业生武小锋,因暂时找不到工作在家务农这件事的态度,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对于北大的毕业生,人们有过很多的期望,最大的一种便是做大官、挣大钱,有体面的职业。于是,一旦那些当年的北大骄子没有获得人们所期望的职业时,一些人便大惑不解,以为这是什么天大的事情。 >>> 网友:黄行福《龙的儿子就非得是龙?》
现代社会让人觉得遍地是人才,有好象遍地都找不到人才,尤其是出了北大才子陆步轩卖肉,只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管理14亿资产的青岛港;火箭工程师陈星羽檫皮鞋,仪表厂技工李斌被上海师大聘为教授的事情后,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被使用者个人或是那些还在“渭水河垂钓的姜子牙”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甚麽样的人才是人才? >>> 网友:踏雪无痕2005《人才之我见》
鄙人自认没办法没能力给这些争执做个定论,因为我既不是陆步轩,也不是武小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二,我没卖过肉,也做不来糖葫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来由自作高明,胡言乱语招人嘴巴。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不少民众“唯文凭论”和“劳力”、“劳心”的工种尊卑判断的畸形心理。实在有引起深入思考和认真反省的必要。>>> 网友:火山冰 《卖肉或者做糖葫芦:我的选择我的梦》
2012/3/23 22:53:29
3楼
如今,“眼镜肉店”已经成了全国最知名的肉店。人们还操心让陆步轩换个好工作、吃人家的嗟来之食, 而不是如何看护、发展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其实经营得好,“眼镜肉店”完全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肉业集团。他如今的经历,岂不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吗?>>> 网友:薛涌 《北大精神的破产》
高校扩招 大学毕业生生存状态调查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用飞跃来描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
☆ 就业状况:
自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就掉价了。是物以稀贵,价以滥糜(人也一样);是数量上来了,质量下来了;还是这两种原因皆有之。这三种说法都有待考证。昨晚8时,34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女大学生集体踏上了开往北京的1364次列车。作为四川首个“大学生保姆团”,在元旦、春节的保姆需求旺季,她们将在北京从事高级家政服务。>>> 网友:海南唐门《从大学生当保姆看中国高校教育的悲哀》
该先生谦虚一番后,向笔者说了四点看法:不怕苦,想学本领,进民企;求稳定,混日子,进国企;学本领,求收入,进外企;既累又学不到本事的地方,就是政府机关。笔者一番错愕之下,当时就想予以批驳,但细细思来,却颇觉其人语气有失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只好选择沉默。 >>> 网友:火山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宝典”?》
有人说,大学生开店擦鞋,是对人才的浪费。国家投入各种资源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不能人尽其才,是一种浪费。我看不是浪费,擦鞋也需要人去做,同样需要创新。再说,单就上述他们所带来的对人们观念的冲击,就是不小的贡献。>>> 网友:黑鸽子《研究生开店擦鞋的启示》
☆ 精神状况: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应急事件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应该更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排谴的能力,可是在校研究生中有抑郁状态的却高达6.53%,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他们好高骛远的心态与现实生活的反差,最典型的集中在就业压力上。>>> 网友:梁江涛 《研究生抑郁状态值得关注》
人遗憾的是,研究生三年级的YUHZLL,“幼稚”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一些本科生不说,在有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说,以“平均9天换一只的速度,连续虐待动物,之后任失去眼珠的小猫自生自灭。对“虐猫事件”的主角YUHZLL而言,尚且不能爱屋及乌,遑论让其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 网友:xinyan_xinyan《从“虐猫事件”说起》
大学之道 “学而优则仕”与“止于至善”
编者认为,对于上述“状元卖肉、博士行乞”现象出现的两种分歧,归根到底在于对于“大学”的认识差异。中国的古籍《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in)民,在止于至善”,它明确提出来,学问的目的在于昭明德性,倡导新知,止于至善,总而言之,在于一种个人的修养和一种社会的超利益引导功能。然而,另一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千百年来实际上成了正统。伴随着科举文官制度的沿革,人们给予知识分子一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时的大学“太学”成了一个神秘而高贵的概念,那些学生们也自绝于普通人之外,习惯了享受种种优待。
网友薛涌的贴文《北大精神的破产》,其积极意义之处就在于重新审视了人们对于大学的认识,当然作者是站在西方异质文明的基础上。现代科学与大学管理都起源于西方,而西人的传统则认为大学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地方,和学生属于何种阶层、采用何种生活方式无关。美国总统杰弗逊更加明确的指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知识分子高人一等”。也许我们是时候重新唤醒关于“止于至善”的记忆,而宽容的对待并关注大学毕业生的种种处境。
从春秋战国开始,著名学者创立各种“学团”,培养人才,施以教化,因材育人,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为各国提供了很多治国栋梁。然而从汉朝董仲舒开始,儒家一统天下,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受到国家的保护和利用。科举制度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从一开始就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 网友:白马笑西风《9月2日 科举废制一百年》
人家的逻辑很简单:教育是培养有美德的公民,而不是特权阶层。社会各阶层的人在校园里聚集,毕业后又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样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在校园里撞击,学生学到的才是“理解”而不是“偏见”。而目前北大的教育原则,说白了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古代兴科举,要作到“野无遗贤”,无非是把社会的人才都吸收到政府和国家机构中。于是从太学到县学,官方的学府全在县治以上的城市。教育就是培养脱离基层社会的统治人才。如今北大的教育离此也并不太远。教育只为国家负责而不为社会服务。北大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被委以重任,而不是回到草根社会。>>> 网友:薛涌《北大精神的破产》
我觉得我们都不会弹琴。如果偶然懂得一些,都想着赶紧下船,在密密麻麻的有着数千条巷子的城市中找到一个立足的地方,赚钱买房子,讨一个老婆,赢得别人的喝彩,于是我们成功了。又有谁能够意识到,我们的一生也是在一条大船上呢?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保证船的航向,让他穿越暴风雨,躲避冰川和暗礁,让它永远行使在历史的浩瀚而泛着霜锋般光芒的海面上。 >>> 网友:小康《[放羊手记] 学会弹琴》
如今,“眼镜肉店”已经成了全国最知名的肉店。人们还操心让陆步轩换个好工作、吃人家的嗟来之食, 而不是如何看护、发展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其实经营得好,“眼镜肉店”完全可以成为全国最大的肉业集团。他如今的经历,岂不是“天降大任于斯人”吗?>>> 网友:薛涌 《北大精神的破产》
高校扩招 大学毕业生生存状态调查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用飞跃来描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
☆ 就业状况:
自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就掉价了。是物以稀贵,价以滥糜(人也一样);是数量上来了,质量下来了;还是这两种原因皆有之。这三种说法都有待考证。昨晚8时,34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女大学生集体踏上了开往北京的1364次列车。作为四川首个“大学生保姆团”,在元旦、春节的保姆需求旺季,她们将在北京从事高级家政服务。>>> 网友:海南唐门《从大学生当保姆看中国高校教育的悲哀》
该先生谦虚一番后,向笔者说了四点看法:不怕苦,想学本领,进民企;求稳定,混日子,进国企;学本领,求收入,进外企;既累又学不到本事的地方,就是政府机关。笔者一番错愕之下,当时就想予以批驳,但细细思来,却颇觉其人语气有失偏激,但也不无道理,只好选择沉默。 >>> 网友:火山冰《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宝典”?》
有人说,大学生开店擦鞋,是对人才的浪费。国家投入各种资源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不能人尽其才,是一种浪费。我看不是浪费,擦鞋也需要人去做,同样需要创新。再说,单就上述他们所带来的对人们观念的冲击,就是不小的贡献。>>> 网友:黑鸽子《研究生开店擦鞋的启示》
☆ 精神状况: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应急事件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应该更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排谴的能力,可是在校研究生中有抑郁状态的却高达6.53%,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他们好高骛远的心态与现实生活的反差,最典型的集中在就业压力上。>>> 网友:梁江涛 《研究生抑郁状态值得关注》
人遗憾的是,研究生三年级的YUHZLL,“幼稚”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一些本科生不说,在有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说,以“平均9天换一只的速度,连续虐待动物,之后任失去眼珠的小猫自生自灭。对“虐猫事件”的主角YUHZLL而言,尚且不能爱屋及乌,遑论让其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 网友:xinyan_xinyan《从“虐猫事件”说起》
大学之道 “学而优则仕”与“止于至善”
编者认为,对于上述“状元卖肉、博士行乞”现象出现的两种分歧,归根到底在于对于“大学”的认识差异。中国的古籍《大学》中,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in)民,在止于至善”,它明确提出来,学问的目的在于昭明德性,倡导新知,止于至善,总而言之,在于一种个人的修养和一种社会的超利益引导功能。然而,另一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千百年来实际上成了正统。伴随着科举文官制度的沿革,人们给予知识分子一种截然不同的待遇。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时的大学“太学”成了一个神秘而高贵的概念,那些学生们也自绝于普通人之外,习惯了享受种种优待。
网友薛涌的贴文《北大精神的破产》,其积极意义之处就在于重新审视了人们对于大学的认识,当然作者是站在西方异质文明的基础上。现代科学与大学管理都起源于西方,而西人的传统则认为大学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地方,和学生属于何种阶层、采用何种生活方式无关。美国总统杰弗逊更加明确的指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知识分子高人一等”。也许我们是时候重新唤醒关于“止于至善”的记忆,而宽容的对待并关注大学毕业生的种种处境。
从春秋战国开始,著名学者创立各种“学团”,培养人才,施以教化,因材育人,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为各国提供了很多治国栋梁。然而从汉朝董仲舒开始,儒家一统天下,儒家思想作为正统受到国家的保护和利用。科举制度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从一开始就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 网友:白马笑西风《9月2日 科举废制一百年》
人家的逻辑很简单:教育是培养有美德的公民,而不是特权阶层。社会各阶层的人在校园里聚集,毕业后又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样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的思想在校园里撞击,学生学到的才是“理解”而不是“偏见”。而目前北大的教育原则,说白了就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国古代兴科举,要作到“野无遗贤”,无非是把社会的人才都吸收到政府和国家机构中。于是从太学到县学,官方的学府全在县治以上的城市。教育就是培养脱离基层社会的统治人才。如今北大的教育离此也并不太远。教育只为国家负责而不为社会服务。北大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被委以重任,而不是回到草根社会。>>> 网友:薛涌《北大精神的破产》
我觉得我们都不会弹琴。如果偶然懂得一些,都想着赶紧下船,在密密麻麻的有着数千条巷子的城市中找到一个立足的地方,赚钱买房子,讨一个老婆,赢得别人的喝彩,于是我们成功了。又有谁能够意识到,我们的一生也是在一条大船上呢?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保证船的航向,让他穿越暴风雨,躲避冰川和暗礁,让它永远行使在历史的浩瀚而泛着霜锋般光芒的海面上。 >>> 网友:小康《[放羊手记] 学会弹琴》
2012/3/23 2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