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学教育的无效性
浏览量:792 回帖数:0
1楼
本人就读于浙江财经学院,QQ:327241832,以下是一点小小体会, Email:china8537@126.com
从世界平均来说,中国的大学生并不算多,甚至非常少,印度大学生占其人口比例也比中国高一些(为什么那么少比例的大学生,失业情况却那么严重呢?这说明近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无效性,即没有有效地将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我们知道,任何东西只是要是资源,就不嫌多(假如垃圾变成了资源,则没有人嫌垃圾多),而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了,它比石油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更重要更关键,因为人力资源是唯一具有创造性的资源。可是我们却不幸地看到,中国的大量学生,在花费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后,却变成了难以就业的"无用"之人,没有从教育投入中成为"人力资源"。我们知道,全世界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除了市场(行业)扩张外,就是要对人进行培训,培训使人获得特定技能,从而适合于就业岗位的需要。而中国作为一种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又是制造业大国,它需要非常多有素质有技能的人才,而这些方面的人才,自始至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可见,作为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的当今教育,未能使人获得适合于需要的技能,因为它仍然将自己定位为"学而优则仕",培养那些做官(做干部)、坐享受其成的人。政府对教育的体制性管制使教育领域变革缓慢,各个学校没有积极性改变教育方式,以增进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性。特别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绝对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基本上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与创造的热情,过多的课程使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头脑的自主思考。因此,建议将今天过重的中小学课程削去一半,以留出时间机会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活动,课堂教学应采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不能象现在那样总是采取使人昏昏欲睡的授课方式来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了。
而许多人认为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总量太多,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观念。因为本来是由于教育的无效性使人不能成为人才资源而造成失业,却说成是就业人口过大而造成失业。这种教育界以至政府推卸责任的现象,使人深感无奈与失望,因为它们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却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而将责任与成本一干二净地转嫁到学生及千百万家庭身上。每个家庭历尽千辛万苦,送自己的孩子读近20年的书,到头来却获得个难以就业的"无效性"。实际上,一个人要获得就业所需要的一定技能并不很难,如果不是因为政府对"成才之路的行政垄断",使文凭成为就业门槛的敲门砖,那么每个人就不会被迫浪费如此之多的钱财与耽误如此多的时间,去接受一大堆没有太大效果的"教育"了。众所周知,李时珍当年因为多次考第不及,于是跟随他的祖父、父亲学医,最终在官办教育体系之外,成就了永远英名可见,政府以文凭的形式对人"成才之路的行政垄断",起到了更大的不良作用,它扼杀了人的主动精神,使人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去应付政府教育的各种形式主义,到头来却最终仍然是"无效"。――
本人就读于浙江财经学院,QQ:327241832,以下是一点小小体会, Email:china8537@126.com
从世界平均来说,中国的大学生并不算多,甚至非常少,印度大学生占其人口比例也比中国高一些(为什么那么少比例的大学生,失业情况却那么严重呢?这说明近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无效性,即没有有效地将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我们知道,任何东西只是要是资源,就不嫌多(假如垃圾变成了资源,则没有人嫌垃圾多),而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了,它比石油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更重要更关键,因为人力资源是唯一具有创造性的资源。可是我们却不幸地看到,中国的大量学生,在花费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后,却变成了难以就业的"无用"之人,没有从教育投入中成为"人力资源"。我们知道,全世界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除了市场(行业)扩张外,就是要对人进行培训,培训使人获得特定技能,从而适合于就业岗位的需要。而中国作为一种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又是制造业大国,它需要非常多有素质有技能的人才,而这些方面的人才,自始至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可见,作为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的当今教育,未能使人获得适合于需要的技能,因为它仍然将自己定位为"学而优则仕",培养那些做官(做干部)、坐享受其成的人。政府对教育的体制性管制使教育领域变革缓慢,各个学校没有积极性改变教育方式,以增进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性。特别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绝对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基本上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与创造的热情,过多的课程使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头脑的自主思考。因此,建议将今天过重的中小学课程削去一半,以留出时间机会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活动,课堂教学应采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不能象现在那样总是采取使人昏昏欲睡的授课方式来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了。
而许多人认为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总量太多,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观念。因为本来是由于教育的无效性使人不能成为人才资源而造成失业,却说成是就业人口过大而造成失业。这种教育界以至政府推卸责任的现象,使人深感无奈与失望,因为它们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却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而将责任与成本一干二净地转嫁到学生及千百万家庭身上。每个家庭历尽千辛万苦,送自己的孩子读近20年的书,到头来却获得个难以就业的"无效性"。实际上,一个人要获得就业所需要的一定技能并不很难,如果不是因为政府对"成才之路的行政垄断",使文凭成为就业门槛的敲门砖,那么每个人就不会被迫浪费如此之多的钱财与耽误如此多的时间,去接受一大堆没有太大效果的"教育"了。众所周知,李时珍当年因为多次考第不及,于是跟随他的祖父、父亲学医,最终在官办教育体系之外,成就了永远英名可见,政府以文凭的形式对人"成才之路的行政垄断",起到了更大的不良作用,它扼杀了人的主动精神,使人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去应付政府教育的各种形式主义,到头来却最终仍然是"无效"。――
2012/3/23 23: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