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上财人的国家和社会使命感
浏览量:931 回帖数:0
1楼
人文学者:人文学科与上财人的国家和社会使命感(摘)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刘新
上财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的多科性社会科学大学;任何社会科学又都是文、史、哲、社会兼修的。经济科学是年轻的科学也是最自然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尤其文史哲几乎与文明一样古老,大学的气质、精神一定是人类文明、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因此需要学好文史哲:
文学艺术
第一,它提供的是审美、情趣、教养,一个知识分子的外部识别标志与内在精神气质是统一的。左右文化的知识分子,否则就成了技术工人。一个学校都得有这个东西,多点少点都得有一点,早点晚点都得来一点。
第二,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通常是非理性化产生的。节奏感、空间、线条、色彩对于心灵的敏感都是极好的锻炼和滋养。创造性思维表述出来的都是逻辑的。英国有一位很好的数学家,我很喜欢他写的一篇文章,他说生活就是一首音调起伏的曲子,他把数学、科学跟莫扎特的小提琴联系起来,我听过他的讲座,节奏感特别好,就像指挥一场演出。一个学校需要一点非理性的东西,这个非理性不是叫你去杀人放火抢劫。
第三,绝对不能用理性、科学、条理去强行改造文学艺术。所有社会科学对于文学艺术来讲都是强权学科、霸权学科,艺术家不是人,是神仙,不好管,也不能管。跟李白讨论喝酒喝几两?多喝要得脂肪肝的。李白骂你十三点。要有心理准备,哪一天财大的园子里出现几个长发垂肩、目光呆滞、说话颠三倒四的,那就对了,你不要惊讶。这是一个大学必须有的气象。
第四,文学、艺术从来都与钱过不去。从白居易的“老大嫁作商人妇”,现代人巴不得早点嫁作商人妇,到威尼斯商人、高老头、葛朗台,艺术创造的经济形象总是批判性,接受下来,不要辩解。他们对于社会判断有他们的标准,如果我们硬要他们坚持经济标准的话,那就是有偿文学。对此不要争论,财大要有这样的人,虽然他们来财大来经营自己的领域会很苦,而财大的传统领域也会因此被批的很苦,但苦中有乐。这是一个大学必须的。
史学
第一,人类社会的经验最密集与原生态地贮存于历史之中,摆脱束缚,推动进步的自觉意识也来自对过去道路的深入研究与反思。直接诞生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的经济科学一定要在这个高度上认识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使命,否则即已沦为当权者的技术员或权贵的帐房先生。任何一个地方,他的历史做不好,它的经济学的重量、骨头就会轻。历史学比所有其他社会科学如政治、哲学、文学等等,都有质感、有分量。人类发展需要一种对于已走过旧路的连续性的反思。价值关怀较为直接的来源就是历史研究,离开历史,没有方向感。
第二,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史研究在国外,既可归属于经济学范畴,也可归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这种两可性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歌德讲过,一门科学的历史就是这门科学的本身。技术化、数量化的经济科学一定不能失去它的价值关怀与责任感,历史的定位是最好的提醒。可以明白: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社会实践——历史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三,史学来到Shufe,交上经济的朋友,一定会有新的特色和启示。历史研究的多重维度中,社会变迁背后最为切实、广大的力量可以被确切地研究。
大家知道杨小凯,他最后一部没有写完的是《中国经济史大纲》。中国的历史研究,在社会发展这方面,政治史研究比较多,而且在解放以后一直在研究阶级斗争,但却鲜有经济史研究。杨小凯开了个好头,虽然没办法做完。在写这部没有完成的巨著过程中和上海大学的朱学勤老师多次交流,朱老师完全是一个不懂经济的人,他是历史学家,而且搞思想史研究,他们交流很多很多,一个交相辉映的过程。这东西没有做完,做完的话我相信一定会震撼中国史学界,可惜英年早逝。但你可以看看遗留的手稿,已经非常壮观了。
人文学者:人文学科与上财人的国家和社会使命感(摘)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刘新
上财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的多科性社会科学大学;任何社会科学又都是文、史、哲、社会兼修的。经济科学是年轻的科学也是最自然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尤其文史哲几乎与文明一样古老,大学的气质、精神一定是人类文明、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因此需要学好文史哲:
文学艺术
第一,它提供的是审美、情趣、教养,一个知识分子的外部识别标志与内在精神气质是统一的。左右文化的知识分子,否则就成了技术工人。一个学校都得有这个东西,多点少点都得有一点,早点晚点都得来一点。
第二,创造性的思维和灵感通常是非理性化产生的。节奏感、空间、线条、色彩对于心灵的敏感都是极好的锻炼和滋养。创造性思维表述出来的都是逻辑的。英国有一位很好的数学家,我很喜欢他写的一篇文章,他说生活就是一首音调起伏的曲子,他把数学、科学跟莫扎特的小提琴联系起来,我听过他的讲座,节奏感特别好,就像指挥一场演出。一个学校需要一点非理性的东西,这个非理性不是叫你去杀人放火抢劫。
第三,绝对不能用理性、科学、条理去强行改造文学艺术。所有社会科学对于文学艺术来讲都是强权学科、霸权学科,艺术家不是人,是神仙,不好管,也不能管。跟李白讨论喝酒喝几两?多喝要得脂肪肝的。李白骂你十三点。要有心理准备,哪一天财大的园子里出现几个长发垂肩、目光呆滞、说话颠三倒四的,那就对了,你不要惊讶。这是一个大学必须有的气象。
第四,文学、艺术从来都与钱过不去。从白居易的“老大嫁作商人妇”,现代人巴不得早点嫁作商人妇,到威尼斯商人、高老头、葛朗台,艺术创造的经济形象总是批判性,接受下来,不要辩解。他们对于社会判断有他们的标准,如果我们硬要他们坚持经济标准的话,那就是有偿文学。对此不要争论,财大要有这样的人,虽然他们来财大来经营自己的领域会很苦,而财大的传统领域也会因此被批的很苦,但苦中有乐。这是一个大学必须的。
史学
第一,人类社会的经验最密集与原生态地贮存于历史之中,摆脱束缚,推动进步的自觉意识也来自对过去道路的深入研究与反思。直接诞生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的经济科学一定要在这个高度上认识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使命,否则即已沦为当权者的技术员或权贵的帐房先生。任何一个地方,他的历史做不好,它的经济学的重量、骨头就会轻。历史学比所有其他社会科学如政治、哲学、文学等等,都有质感、有分量。人类发展需要一种对于已走过旧路的连续性的反思。价值关怀较为直接的来源就是历史研究,离开历史,没有方向感。
第二,经济史及经济思想史研究在国外,既可归属于经济学范畴,也可归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这种两可性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歌德讲过,一门科学的历史就是这门科学的本身。技术化、数量化的经济科学一定不能失去它的价值关怀与责任感,历史的定位是最好的提醒。可以明白: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社会实践——历史效果之间的关系。
第三,史学来到Shufe,交上经济的朋友,一定会有新的特色和启示。历史研究的多重维度中,社会变迁背后最为切实、广大的力量可以被确切地研究。
大家知道杨小凯,他最后一部没有写完的是《中国经济史大纲》。中国的历史研究,在社会发展这方面,政治史研究比较多,而且在解放以后一直在研究阶级斗争,但却鲜有经济史研究。杨小凯开了个好头,虽然没办法做完。在写这部没有完成的巨著过程中和上海大学的朱学勤老师多次交流,朱老师完全是一个不懂经济的人,他是历史学家,而且搞思想史研究,他们交流很多很多,一个交相辉映的过程。这东西没有做完,做完的话我相信一定会震撼中国史学界,可惜英年早逝。但你可以看看遗留的手稿,已经非常壮观了。
签名档
♩ ♪ ♫ ♬
2012/3/23 23: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