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兴,则国家兴:财经大学命运浅析
浏览量:1905 回帖数:12
1楼
(本文原为某网友对上财的评价所作,不知不觉就写成对财经院校的命运进行分析了,一家之言,见笑)
说到历史,恐怕上海乃至全国都没有多少大学有上财那么辉煌了。1917-1932年,上财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的商学院,设于上海。1932年,商学院划出并更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直属教育部,是中国最早成为国立大学的高校之一,在上海地区仅次于同济(1927年)。要知道,直到1938年,交通大学才成为国立大学,直到1942年,复旦大学才成为国立大学。
上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其与身俱来的优秀气质的传承。在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时期,上财是中国乃至远东最好的商学院。而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和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的深厚积淀,为上财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国立上海商学院更名为上海财经学院,随之而来的全国高校大调整,“名师云集,群贤毕至”,上财汇聚了华东地区全部的财经学者,成为华东唯一的综合高等财经学府,当时高等财经教育界有“北人大、南上财”之说,原因即在此。
而这些学术大家,成为文革后上财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中国会计学泰斗娄而行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奠基人胡寄窗教授、中国市场营销学奠基人梅汝和教授、中国金融学说史奠基人刘洁敖教授、中国西方财政学开拓者曹立瀛教授···这些学者大多具有欧美留学背景,学术功底深厚,颇具学术风范,在学术和人品上都为上财人树立了一座丰碑,并深深地影响着一批批上财人。今天上财的领导者,大多都师承这批学术大家,如校长谈敏,胡寄窗先生的博士。副校长孙铮,娄而行先生的博士。副校长丛树海,曹立瀛先生的博士。上财“敢为天下先”、“中西合璧”的治校风格,不仅是对优秀历史的传承。也深受前辈学者的影响。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同国家面临的形势一样,上财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坎坷。
1960-1978年,由于当时国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根基的财经学科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很快被边缘化,甚至一度被撤消。因此在同期医科、外语、外贸等纷纷入选国家重点大学的时候,财经院校却无一入选。在这20年的时间内,国家经济、政治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而作为国家一分子的上财,也是元气大伤。
1978年,新中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逐步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政治建设步入正轨,上财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尽管经历了近20年的蹉跎,凭借50年代奠定的“北人大、南上财”的深厚功底,上财逐步恢复了元气,原有的一大批学术大师在经历了残酷的考验后,也迎来了学术上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复校之初,上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在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博士点的大学,1988年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
20世纪80年代,上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国家审慎进行改革开放,如设立深圳等特区作为“市场经济试验田”,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建设还只是一个远景,因此以市场经济为根基的财经院校,仍然没有足够的用武之地。如果说文革时期财经院校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那么在80年代,这块土壤仍然显得贫瘠和稀缺,因此财经院校的发展仍然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与之对应的是,作为上财扎根之地的上海,很大程度上还在沿袭建国以来的发展轨迹,由于生产关系的制约而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与深圳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事实证明,深圳这块“市场经济试验田”是成功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国家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方针,市场经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上海也一改80年代陈旧落后的面貌,经济建设一日千里,焕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由于经济建设急需大批高层次财经人才,财经院校成为老百姓眼里的香饽饽,成为当时的高考报考热门,高考录取线甚至和北大、清华不相上下。1994年,全国有8名省高考状元报考上海财经大学,其中包括上海市文理状元。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每年也能招收到许多省高考状元。
自90年代起,财经院校进入稳步发展的良好时期,并有一批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行列,彻底摆脱了文革时期被撤消、80年代被忽视的境遇,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现在有人评价大学的时候,动辄以老牌重点大学自居。殊不知财经院校没有进入老牌重点,只不过是历史形势所致,而并非实力不济。要知道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上财汇聚了华东全部财经师资,学校教职工近千人,甚至比现在一些大学规模都大,实力绝对不逊色于当时许多重点大学。
经济兴,则国家兴;经济兴,则财校兴。财经院校和国家发展,通过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90年代开始的全国范围的市场经济改革,把国家带入了繁荣富强的快车道。而市场经济建设,必然地需要财经院校培养更多高层次财经人才,并对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财经院校大展身手的大好舞台。
(本文原为某网友对上财的评价所作,不知不觉就写成对财经院校的命运进行分析了,一家之言,见笑)
说到历史,恐怕上海乃至全国都没有多少大学有上财那么辉煌了。1917-1932年,上财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的商学院,设于上海。1932年,商学院划出并更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直属教育部,是中国最早成为国立大学的高校之一,在上海地区仅次于同济(1927年)。要知道,直到1938年,交通大学才成为国立大学,直到1942年,复旦大学才成为国立大学。
上财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其与身俱来的优秀气质的传承。在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时期,上财是中国乃至远东最好的商学院。而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和国立上海商学院时期的深厚积淀,为上财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国立上海商学院更名为上海财经学院,随之而来的全国高校大调整,“名师云集,群贤毕至”,上财汇聚了华东地区全部的财经学者,成为华东唯一的综合高等财经学府,当时高等财经教育界有“北人大、南上财”之说,原因即在此。
而这些学术大家,成为文革后上财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中国会计学泰斗娄而行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奠基人胡寄窗教授、中国市场营销学奠基人梅汝和教授、中国金融学说史奠基人刘洁敖教授、中国西方财政学开拓者曹立瀛教授···这些学者大多具有欧美留学背景,学术功底深厚,颇具学术风范,在学术和人品上都为上财人树立了一座丰碑,并深深地影响着一批批上财人。今天上财的领导者,大多都师承这批学术大家,如校长谈敏,胡寄窗先生的博士。副校长孙铮,娄而行先生的博士。副校长丛树海,曹立瀛先生的博士。上财“敢为天下先”、“中西合璧”的治校风格,不仅是对优秀历史的传承。也深受前辈学者的影响。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同国家面临的形势一样,上财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坎坷。
1960-1978年,由于当时国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市场经济为根基的财经学科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很快被边缘化,甚至一度被撤消。因此在同期医科、外语、外贸等纷纷入选国家重点大学的时候,财经院校却无一入选。在这20年的时间内,国家经济、政治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而作为国家一分子的上财,也是元气大伤。
1978年,新中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逐步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经济、政治建设步入正轨,上财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尽管经历了近20年的蹉跎,凭借50年代奠定的“北人大、南上财”的深厚功底,上财逐步恢复了元气,原有的一大批学术大师在经历了残酷的考验后,也迎来了学术上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复校之初,上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在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博士点的大学,1988年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
20世纪80年代,上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国家审慎进行改革开放,如设立深圳等特区作为“市场经济试验田”,全国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建设还只是一个远景,因此以市场经济为根基的财经院校,仍然没有足够的用武之地。如果说文革时期财经院校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那么在80年代,这块土壤仍然显得贫瘠和稀缺,因此财经院校的发展仍然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与之对应的是,作为上财扎根之地的上海,很大程度上还在沿袭建国以来的发展轨迹,由于生产关系的制约而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与深圳的高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事实证明,深圳这块“市场经济试验田”是成功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国家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方针,市场经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上海也一改80年代陈旧落后的面貌,经济建设一日千里,焕发出了巨大的生命力。由于经济建设急需大批高层次财经人才,财经院校成为老百姓眼里的香饽饽,成为当时的高考报考热门,高考录取线甚至和北大、清华不相上下。1994年,全国有8名省高考状元报考上海财经大学,其中包括上海市文理状元。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每年也能招收到许多省高考状元。
自90年代起,财经院校进入稳步发展的良好时期,并有一批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行列,彻底摆脱了文革时期被撤消、80年代被忽视的境遇,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现在有人评价大学的时候,动辄以老牌重点大学自居。殊不知财经院校没有进入老牌重点,只不过是历史形势所致,而并非实力不济。要知道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上财汇聚了华东全部财经师资,学校教职工近千人,甚至比现在一些大学规模都大,实力绝对不逊色于当时许多重点大学。
经济兴,则国家兴;经济兴,则财校兴。财经院校和国家发展,通过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90年代开始的全国范围的市场经济改革,把国家带入了繁荣富强的快车道。而市场经济建设,必然地需要财经院校培养更多高层次财经人才,并对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财经院校大展身手的大好舞台。
2012/3/24 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