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介绍上海财经大学“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小985):经
浏览量:1309 回帖数:3
2楼
重点介绍上海财经大学“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小985):经济学创新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简报(二○○八年第一期)
“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办公室 2008年1月
地址:上财经济学院楼8楼 电话:021-65904198 E-mail: econiar@mail.shufe.edu.cn
目录
“经济学创新平台”全面实施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 1
“经济学创新平台”第四期海外人才招聘计划顺利展开. 19
经济学院1项课题获得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资助. 19
高等研究院1项课题入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0
俞卫教授受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服务成本与价格专业委员会委员. 20
周勇教授当选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资源与环境统计分会首届理事长. 21
经济学院与杨浦区总工会签约共同推进杨浦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21
高等研究院商业咨询中心与宝钢开展项目合作. 22
附录一: 平台近年引进的海外优秀博士. 23
附录二:平台教师近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论文发表一览. 24
附录三:平台近年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 28
“经济学创新平台”全面实施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
2005年以来,在中央部委、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以及校领导层、各部门的支持下,以田国强教授负责的“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团队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辛勤工作,按照既定的建设方案施行改革,稳扎稳打,基本实现了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一期建设目标,构建起了一套适应经济学教学科研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机制框架。
2007年9月,“经济学创新平台”被列入参照“985工程”项目建设模式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这既是对平台项目近年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为平台项目的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平台项目的第二期建设规划将步入实施阶段,我们有必要对第一期建设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将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引向深入。下面将从“打造一流师资、强化学术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共享改革成果”等八个方面对平台项目的第一期建设工作进行总结。
(一)打造一流师资提供人才保障
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定位是“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建设研究型大学需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一流的学生素质,二是一流的师资,三是先进而合理的课程设置。中国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认为是非常优异的,这样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设计出先进而合理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关键所在。
在“经济学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注重存量,开拓增量”的原则,立足于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海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1. 开拓增量
2005年,我们以“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率先在国内启动了大规模的海外人才招聘工作。三年来,我们已经相继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引进了近30名优秀海外博士担任全职教师或研究员(详见附录一)。
目前,我们引进的海归教师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基本承担了全校各院系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以及前沿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授课广受学生欢迎,为全校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为随后学好各自专业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还新开设了许多学校以前没有开设过的课程和专业:如实验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等。
海外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规模效应、影响效应、带动效应和凝聚效应,在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在此带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纷纷跟进,先后在海外市场延揽人才,使得国内经济学优秀人才引进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重点介绍上海财经大学“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小985):经济学创新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简报(二○○八年第一期)
“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办公室 2008年1月
地址:上财经济学院楼8楼 电话:021-65904198 E-mail: econiar@mail.shufe.edu.cn
目录
“经济学创新平台”全面实施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 1
“经济学创新平台”第四期海外人才招聘计划顺利展开. 19
经济学院1项课题获得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资助. 19
高等研究院1项课题入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0
俞卫教授受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服务成本与价格专业委员会委员. 20
周勇教授当选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资源与环境统计分会首届理事长. 21
经济学院与杨浦区总工会签约共同推进杨浦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21
高等研究院商业咨询中心与宝钢开展项目合作. 22
附录一: 平台近年引进的海外优秀博士. 23
附录二:平台教师近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论文发表一览. 24
附录三:平台近年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 28
“经济学创新平台”全面实施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
2005年以来,在中央部委、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以及校领导层、各部门的支持下,以田国强教授负责的“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团队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辛勤工作,按照既定的建设方案施行改革,稳扎稳打,基本实现了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一期建设目标,构建起了一套适应经济学教学科研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机制框架。
2007年9月,“经济学创新平台”被列入参照“985工程”项目建设模式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这既是对平台项目近年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肯定,同时也为平台项目的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一年里,平台项目的第二期建设规划将步入实施阶段,我们有必要对第一期建设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将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引向深入。下面将从“打造一流师资、强化学术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共享改革成果”等八个方面对平台项目的第一期建设工作进行总结。
(一)打造一流师资提供人才保障
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定位是“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建设研究型大学需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一流的学生素质,二是一流的师资,三是先进而合理的课程设置。中国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认为是非常优异的,这样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设计出先进而合理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关键所在。
在“经济学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注重存量,开拓增量”的原则,立足于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海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1. 开拓增量
2005年,我们以“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率先在国内启动了大规模的海外人才招聘工作。三年来,我们已经相继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引进了近30名优秀海外博士担任全职教师或研究员(详见附录一)。
目前,我们引进的海归教师已经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基本承担了全校各院系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以及前沿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授课广受学生欢迎,为全校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为随后学好各自专业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还新开设了许多学校以前没有开设过的课程和专业:如实验经济学、金融计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等等。
海外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规模效应、影响效应、带动效应和凝聚效应,在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在此带动下,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纷纷跟进,先后在海外市场延揽人才,使得国内经济学优秀人才引进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2/3/24 0:53:31
3楼
2. 注重存量
在不断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平台也非常注重加强内部培养。通过出国进修培训、科研资助以及开展合作研究等途径推动现有教师的国际化,促进原有教师和海外人才的融合。
①骨干教师进修计划。经济学院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进修时间在半年以上。同时,加大资助力度,适当保留其国内的工资、津贴待遇,以提高海外进修待遇,补偿其出国进修期间的经济损失。
在“经济学创新平台”的经费支持下,夏纪军老师于2005年前往美国A&M大学经济学系深造,为期半年;范翠红老师也在2006年7月至9月,赴德国做访问研究三个月。在此影响下,许多老师主动联系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出国进修。2006年,张明恒、孙燕、叶正茂等老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海外大学进行时间或短或长的进修和访问研究。
②科研资助计划。从2007年开始,经济学院向每位原有存量教师每年提供一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鼓励他们在一级B以上等国内外优秀刊物上发表文章。如果教师能够在当年完成学院要求的科研任务(发表一篇1级B以上论文),即可获得下年度的科研资助,否则将停发一年的科研经费资助。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存量教师的科研条件,同时也给予存量教师从事高质量科研活动的激励。
③与海归老师进行学术讨论及合作研究。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Seminar(定期学术讨论会)制度,成为青年学者交流的讲堂和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很多存量教师积极参加每周的Seminar小型学术研讨会,与海归老师进行学术探讨,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
建设研究型大学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出成果,掌握前沿知识。只有教师具有一流研究水平,才能融会贯通地给学生讲授前沿知识,从而才能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才能吸引一流的学生,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出众多理论和实际应用型人才。
为此,平台项目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
1、 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我们引进的海归博士在加盟我校工作后,保持着高昂的科研热情,这也带动了存量教师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步提升。近年来,平台教师已经有几十篇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并申请到了多个省部级课题和项目,形成了一支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具有较强实力的研究团队。(详见附录二)
2、 通过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通过学术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外界展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的改革成果,加深他们对于我们的了解。为此,学院举办定期学术研讨会、不定期学术讲座及各类学术会议来促进学术交流。
(1)定期学术研讨会。SEMINAR制度是平台从国外大学引进的先进学术制度,有利于师生接触到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动态。迄今已经有来自伦敦经济学院、康乃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欧美名校的海外学者,以及来自北大、复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等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来访进行了学术研讨。2007年春学期,平台建立了Lunch Time(午间研讨会)制度,每周三、周五举行,面向年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内容是开题报告和研究报告,旨在为年轻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2)不定期学术讲座。2005年以来,经济学院邀请了邹恒甫、钱颖一、王一江、谭国富、丁学良、张欣、秦承忠、陈勇明、杨涛、文贯中、魏尚进、奚恺元、陈志武、雷鼎鸣、甘犁、姚洋、李宏斌、许成钢、黄小平、罗小朋、许小年、张俊喜等二十多名著名海内外华人经济学家到校访问,并作专题学术报告,同时学院还邀请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兰杰来财大作学术报告。这些人的讲座已编辑出版,书名为《名家学术讲演录――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一辑》。
2. 注重存量
在不断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平台也非常注重加强内部培养。通过出国进修培训、科研资助以及开展合作研究等途径推动现有教师的国际化,促进原有教师和海外人才的融合。
①骨干教师进修计划。经济学院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教师赴海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进修时间在半年以上。同时,加大资助力度,适当保留其国内的工资、津贴待遇,以提高海外进修待遇,补偿其出国进修期间的经济损失。
在“经济学创新平台”的经费支持下,夏纪军老师于2005年前往美国A&M大学经济学系深造,为期半年;范翠红老师也在2006年7月至9月,赴德国做访问研究三个月。在此影响下,许多老师主动联系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出国进修。2006年,张明恒、孙燕、叶正茂等老师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海外大学进行时间或短或长的进修和访问研究。
②科研资助计划。从2007年开始,经济学院向每位原有存量教师每年提供一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鼓励他们在一级B以上等国内外优秀刊物上发表文章。如果教师能够在当年完成学院要求的科研任务(发表一篇1级B以上论文),即可获得下年度的科研资助,否则将停发一年的科研经费资助。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存量教师的科研条件,同时也给予存量教师从事高质量科研活动的激励。
③与海归老师进行学术讨论及合作研究。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Seminar(定期学术讨论会)制度,成为青年学者交流的讲堂和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很多存量教师积极参加每周的Seminar小型学术研讨会,与海归老师进行学术探讨,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
建设研究型大学还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出成果,掌握前沿知识。只有教师具有一流研究水平,才能融会贯通地给学生讲授前沿知识,从而才能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才能吸引一流的学生,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出众多理论和实际应用型人才。
为此,平台项目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
1、 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并举,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我们引进的海归博士在加盟我校工作后,保持着高昂的科研热情,这也带动了存量教师学术研究水平的同步提升。近年来,平台教师已经有几十篇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并申请到了多个省部级课题和项目,形成了一支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具有较强实力的研究团队。(详见附录二)
2、 通过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通过学术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外界展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的改革成果,加深他们对于我们的了解。为此,学院举办定期学术研讨会、不定期学术讲座及各类学术会议来促进学术交流。
(1)定期学术研讨会。SEMINAR制度是平台从国外大学引进的先进学术制度,有利于师生接触到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动态。迄今已经有来自伦敦经济学院、康乃尔大学、明尼苏达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欧美名校的海外学者,以及来自北大、复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等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来访进行了学术研讨。2007年春学期,平台建立了Lunch Time(午间研讨会)制度,每周三、周五举行,面向年轻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内容是开题报告和研究报告,旨在为年轻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2)不定期学术讲座。2005年以来,经济学院邀请了邹恒甫、钱颖一、王一江、谭国富、丁学良、张欣、秦承忠、陈勇明、杨涛、文贯中、魏尚进、奚恺元、陈志武、雷鼎鸣、甘犁、姚洋、李宏斌、许成钢、黄小平、罗小朋、许小年、张俊喜等二十多名著名海内外华人经济学家到校访问,并作专题学术报告,同时学院还邀请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兰杰来财大作学术报告。这些人的讲座已编辑出版,书名为《名家学术讲演录――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一辑》。
2012/3/24 0:53:31
4楼
(3)各类学术会议。经济学院2005年下半年以来,已举行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全球化与经济增长:开放、创新与人力资本的作用”,“论可持续发展:中、日、韩经济发展的经验或教训”, “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及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和谐增长:效率、公平与法治”国际研讨会、“2006年国际计量经济学大会”、“中国统计数据质量——挑战与对策”、“首届全国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研讨会”、与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联合主办的“地缘经济视角下的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等。这些学术会议的举办提高了财大的学术交流水平,同时也提升了财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3、 通过高等研究院的成立与建设,打造高端研究平台
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现为上海财经大学直属的正处级科研单位,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和行政权,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准确的数据为依据,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手段,理论结合实际,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凝聚海内外的研究力量,以项目的形式凝聚海内外研究力量,发挥群体作战的规模优势,联合攻关,来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和当前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力图打造成为集科学政策咨询、重大项目研究、学术前沿探讨和高级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大型权威综合研究机构。
目前,高等研究院下设数据调研中心、全球教育研究中心、环境与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卫生经济研究中心、政策效应评估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管制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心以及商业咨询中心等多个常规研究中心,分别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和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攻关。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学科布局
中国名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优异的,他们也是愿意学习的,而且肯努力学习。一旦有了掌握着前沿知识、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强大师资队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出先进而又合理的学科布局、课程设置及培养体系。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在让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几年中形成最扎实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创新能力。
1、优化学科布局
经济学院目前拥有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含五个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两个二级应用经济学科:数量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由于历史等因素,各学科发展不是很平衡,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一直比较强,而劳动经济学和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则比较弱,缺少博导。为此,经济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的学科发展策略。
(1)做强已有优势学科
继续巩固和发展经济思想史学科,同时壮大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个学科,提升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层次,力争将这三个学科培育成为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的二级学科。
2007年5月,经济思想史顺利通过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2007年9月,西方经济学成功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建设计划。我们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力度和重视程度也是国内其他院校所少见的,当许多大学经济学院在缩减,甚至是取消政治经济学专业,我们在过去三年中对政治经济学这个专业无论是在师资队伍的引进、教学与科研资金方面的投入,还是在本、硕、博学生录取和保送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性倾斜的支持。
(2)完善现有薄弱学科
有方向性地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世界经济、劳动经济以及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三个学科,使其具备完整的学术梯队,并具有上海市级重点学科水平。
这两年,我们通过引进冯帅章、陈媛媛、藜霞等海归博士,形成一支相对完整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梯队;同时,谭继军博士的引进使得我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得到加强。
(3)各类学术会议。经济学院2005年下半年以来,已举行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全球化与经济增长:开放、创新与人力资本的作用”,“论可持续发展:中、日、韩经济发展的经验或教训”, “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及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和谐增长:效率、公平与法治”国际研讨会、“2006年国际计量经济学大会”、“中国统计数据质量——挑战与对策”、“首届全国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研讨会”、与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联合主办的“地缘经济视角下的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等。这些学术会议的举办提高了财大的学术交流水平,同时也提升了财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3、 通过高等研究院的成立与建设,打造高端研究平台
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现为上海财经大学直属的正处级科研单位,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和行政权,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以准确的数据为依据,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手段,理论结合实际,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凝聚海内外的研究力量,以项目的形式凝聚海内外研究力量,发挥群体作战的规模优势,联合攻关,来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和当前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力图打造成为集科学政策咨询、重大项目研究、学术前沿探讨和高级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大型权威综合研究机构。
目前,高等研究院下设数据调研中心、全球教育研究中心、环境与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卫生经济研究中心、政策效应评估中心、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管制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心以及商业咨询中心等多个常规研究中心,分别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和当前热点问题进行攻关。
(三)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学科布局
中国名校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优异的,他们也是愿意学习的,而且肯努力学习。一旦有了掌握着前沿知识、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强大师资队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出先进而又合理的学科布局、课程设置及培养体系。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在让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同时,更要让他们在人生最宝贵的几年中形成最扎实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创新能力。
1、优化学科布局
经济学院目前拥有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含五个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两个二级应用经济学科:数量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由于历史等因素,各学科发展不是很平衡,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一直比较强,而劳动经济学和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则比较弱,缺少博导。为此,经济学院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的学科发展策略。
(1)做强已有优势学科
继续巩固和发展经济思想史学科,同时壮大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个学科,提升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层次,力争将这三个学科培育成为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平的二级学科。
2007年5月,经济思想史顺利通过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2007年9月,西方经济学成功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二期)建设计划。我们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力度和重视程度也是国内其他院校所少见的,当许多大学经济学院在缩减,甚至是取消政治经济学专业,我们在过去三年中对政治经济学这个专业无论是在师资队伍的引进、教学与科研资金方面的投入,还是在本、硕、博学生录取和保送方面都给予了政策性倾斜的支持。
(2)完善现有薄弱学科
有方向性地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世界经济、劳动经济以及人口、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三个学科,使其具备完整的学术梯队,并具有上海市级重点学科水平。
这两年,我们通过引进冯帅章、陈媛媛、藜霞等海归博士,形成一支相对完整的劳动经济学研究梯队;同时,谭继军博士的引进使得我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得到加强。
2012/3/24 0:53:31